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原因与政策建议
2014-04-29王一鸣
摘要:认为中国经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经济增速处于换档期,但仍保持领跑者地位,处在动力结构调整期,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的增长动力。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原因主是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正在逐步提升及国家疆域辽阔、回旋余地大等。提出良好基础和条件转换为现实经济增长的出路是深化改革。
关键词:经济中高速增长;内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4
一、中国经济发生阶段性变化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条件发生变化后,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速度有所放缓。
(一)经济增速处于换档期,仍保持领跑者地位
相比较而言,21世纪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的14.2%,那个时候经济比较偏热。2010年经济增长率是10.4%,2013年经济增长率是7.7%。这种调整应该说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国际经验看,凡是经历过高速增长的国家,至第三个十年,经济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一般到第四个十年经济增长率均达4%以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35年,尽管速度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与许多过去高增长经济体的样本有明显不同。目前这个阶段被称为“中高速增长阶段”。在中高速增长阶段中,虽然速度下降,2012年、2013年经济增长都在7.7%的水平,但并不表明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领跑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主要经济体、新型经济体相比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是最快的。2013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是4.7%,俄罗斯为1.6%,巴西为2.4%,南非为1.9%。我国经济增长率金砖国家五国中领跑。在亚洲国家中,我国经济增长率也是最快。2013年菲律宾经济增长率为6.9%,印尼为5.9%。速度放缓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了明显减弱。
(二)处在动力结构调整期,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的增长动力
中国正在进行动力结构的调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的增长动力。从需求角度看,以前认为中国经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现在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强。2013年投资虽略高于消费,但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出口贡献是-4.4%。消费的贡献率还将继续提升,动力结构发生改变。从供给方面看,由于产能过剩,制造业或者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说支撑作用在减弱,但是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在明显增强。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例是46.1%,第一次超过制造业,未来还会继续提升。从要素投入角度看,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储蓄率最近几年正缓慢下调),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或是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缓慢下降,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贡献逐步上升。尽管原有的增长动力减弱,但是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二、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原因分析
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依然具有良好基础,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金融危机后出口对于经济增长是负贡献,而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势头。投资对GDP的影响在减弱,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很难再明显上升。房地产受到市场分化的影响,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供需条件的变化。基础设施主要是受到负债水平的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但是又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负债率,因此,投资还会稍做下调。而消费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基本上均超过GDP,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略低于GDP,城乡居民同期来看比GDP增长率高0.4%,即8.1%。特别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与新兴消费业态正在加速形成。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消费需求的释放空间将很大。中央的城镇化规划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人民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潜力就会释放出来。以前这类人群不敢消费,要攒钱回家,而现在逐步推进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促使其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高3~4倍。同时,城镇化也会增大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地下管网、市政设施的投资需求,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需求的潜力、需求的主引擎作用还会增强。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也会增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服务业比重在明显提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也会进一步加快。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生产性服务也放在优先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对制造业提升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降低制造业附加值。向全球中高端价值链跃升,需要靠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最近国内第三方的研发、第三方的工业设计发展非常快,对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兴产业领域在迅速增长,如,新一代4G已经发了牌照,正在研发5G的标准,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先能源、新材料等这些新兴产业也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
(三)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正在逐步提升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大。2013年研发投入比2012年增长了15.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2%,在新型经济体里是一枝独秀的。我国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去年航天登月、超级计算机、智能机器人、高铁核电、超级杂交稻等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的进展。企业随着市场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研发投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在明显提升。 2013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6%,这个比重按国际标准来说,也不低。而且企业的技术设备更新加快,劳动生产率在明显提升,沿海一些地方机器替代人的态势正在出现,人工成本太贵了。随着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仅仅是政府(政府现在超过4%),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投入持续大幅增长。人力资本的提升非常快,科技进步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会程度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四)中国疆域辽阔,回旋余地大
中国的回旋余地大,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比较大。要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较大的问题。区域差异大拉长了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实现。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梯度推进的效应,东部增速放缓,中西部增速起来。东部成本上升,产业可以向中西部有序推进。现在产业转移规模很大,转移模式已经不象过去那样的单个企业转移的模式,而一般是园区整体转移的模式。中西部一些城市正在接续沿海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富士康、纬创、仁宝等这些加工贸易公司,原来是不可想象可以进内地的,现在也开始在内地成长起来。内地一些城市外商投资规模也很大,以及正在推进的沿大江大河和交通通道梯度发展的跨区域经济带。李克强总理指出,正在制定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可以形成很多跨东中西的横向的经济带,包括陇海、长江经济带、西江和珠江流域经济带,把东中西贯通连接起来,形成两头对外开放的格局。这种格局会使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大大拓展。很多产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大大拉长,也会使中国经济能够有条件更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良好基础和条件转换为现实经济增长的出路是改革
如何将上述基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改革。中国经济现在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再靠扩大规模、“铺摊子”来支撑高速经济增长,部分转换为提升生产效率,要从“铺摊子”转化为“上台阶”,就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些目标。培育新动力需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的的核心任务不是调整产业比例关系,核心任务是提升价值链。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如何提升价值链,需要有生产性的服务去支撑,如,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同时,也要使得低效率的企业资源能够有效地向更高效率的企业流动。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使资源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在流动中向高效率部门转移
(二)围绕企业增强创新活力深化改革
创新和升级是分不开的。过去认为,产业升级可以依靠引进技术,可以与自我创新同时推进。而现在,我国很多技术领域已经在国际前沿了,完全不需要自己创业,还靠引进技术这条路走不通。创新和产业升级越来越融为一体。现在需要推进企业的创新,而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形成优质的生产要素向企业流动。如何形成这种体制呢?过去采取了很多为了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比如,九十年代第一个产业政策是汽车产业政策。而现在更多的需要出台竞争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这些要素能够流动起来。如,目前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在下降,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通过改革这条路径。
(三)围绕推进城镇化深入改革
城镇化改革核心是“人”、“地”、 “钱”。关于“人”的改革需要根据不同规模的城市,通过差别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来进行。“地”的改革就是要推进土地的改革。如何为农民增加财富创造条件,实现租金土地的流转。“钱”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融资模式的改革上。地方通过建设来发展经济,而过去融资渠道只能通过融资平台模式融资。现在改革的方向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发债可以更透明,而且市场可以分摊风险,还可以通过一些特许经营的模式据来引进民间资本,包括成立城市基础银行等模式。
(四)围绕企业走出去推进改革
发展到今天,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约90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间,我国对外投资将超过外商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走向世界,构建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如何支持国内有优势、但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比如,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企业走出去呢?如果将进口铁矿石转为进口钢材,那么我国的污染压力就会减少。可以将我国的外汇储备有效地使用起来,通过利用外汇储备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应该能找到办法。通过走出去来培养企业“去大海里游泳,而不是在国内的江河里游泳”,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也需要改革,在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上,包括与发达国家谈投资协议的进程要加快推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在全球占有位置,使中国经济继续成长。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现在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与潜在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有应对风险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能够消除传统的一些风险的根源,改革形成了新的体制,也能增强驾驭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
[2]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 .宏观经济管理,2008(1).
[4]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5] 王一鸣.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盘点及调整策略[J].中国市场,2012(50).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