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是智慧的园

2014-04-29丁高苗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园丁雕刻比喻

丁高苗

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做出了各式各样的比喻: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我觉得不妥,太悲;有人把教师比喻成春蚕,我觉得不妥,太累;有人把教师比喻成太阳,我觉得不妥,太大;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亦觉得不妥,太死!我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近十年的教师职业体验,认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是比较贴切的,教师尤其是新时代的教师和园丁这两种职业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教师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

一、教师是有生命的

教师和园丁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也许有人看到这句话会说:“这还用说吗?教师和园丁都是人,自然都有生命,这不值一提”。可是我要说的是,正是因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他们的工作都应该是有思想的,充满智慧的。

首先,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是有生命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用生命去备课,精心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包括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教学资料的丰富、教学实验或实践等,也就是要用心去备课;而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生命去教学,不是机械的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而是用心授课,用自己的智慧、热情、爱心和耐心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碰撞;此外,教师还应该用心关注、呵护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

第二,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是有生命的。与蜡烛式的教师相比,园丁式的教师是有职业生命的,是在不断学习与生长的,而不是一味的奉献付出,最终消耗殆尽。

第三,教师是有内在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这也是生命的体现。当下社会,轻视甚至践踏教师威信和人格尊严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心中已然丧失了生命,被妖魔化了。因此,认识到教师是有生命的,便要还教师基本的人格尊严乃至师道尊严。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让自己的工作充满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爱,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学生是有生命的

园丁是在公园、花园、果园等植物园区内,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工作的人。园丁的工作对象是各种植物。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或培育。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谈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动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快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他更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这种教育观点,就是我们中国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透视他的教育理想,我们能够看到他所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智力发展、感情丰富、自尊自强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死板的知识的存储器。

只有充分理解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性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会迸发出生命的力量、创造生命的奇迹。

三、学生是多样化、异质化的

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便是同一个学生,也存在着自身的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尊崇一个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正如园丁要了解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习性一样,教师也要充分的了解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教育是唤醒而不是雕刻

园丁的工作是栽培和护理植物,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其自身的生理机能在起作用,园丁只能根据植物的生理特质给予适当的水分、热量、光照、土壤等外部条件,而不能揠苗助长。教师教学亦是如此:人是生而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和人生轨迹。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个性差异,唤醒他内在的自觉,帮他建立自我,而不是通过控制、灌输、强迫,去扼杀他的天性,压制他的思想,塑造他灵魂。因此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苏格拉底和他父亲的一段对话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他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提了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

“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对!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这是一个颇具禅意的回答。

为什么苏格拉底的父亲用的是“唤醒”,而不是“雕刻”呢?对于教育而言,“为唤醒的教育”和“为雕刻的教育”有什么差异呢?

在苏格拉底的父亲那里,所以用“唤醒”替代了“雕刻”,他的意思是石狮并不是没有灵魂的死寂的石块,它只是被石头这一僵硬沉重之物拘禁了,他通过“雕刻”的方式将石狮的灵魂,从冷寂冰冷的世界中唤醒,让它重新“去”拥有自己的灵魂。

“为雕刻的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着雕刻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所能做的只是被动的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的声音所淹没。很多鲜活的灵魂,正是因这样的雕刻而变得麻木,甚至被“刻死”。

“为唤醒的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师需要为唤醒种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酝酿,为其提供适当的土壤、水温、营养等条件,一旦时机成熟,种子自己会破土而出,长出本应属于他自己的理想模样。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里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适合生长的条件,以唤醒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的方式,让灵魂的种子自己长出来。这样长出来的灵魂,才有坚韧的生命质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深刻有力地唤醒人的灵魂,让他产生自我生长的力量,它还不是真正的教育。

五、教师有“修剪”学生错误的职责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要正确对待学生犯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像园丁剪掉残枝败叶一样坚决除掉。但当下社会,许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一味放纵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自主办学空间有限,同时缺乏依法治教的环境。举例来说,老师批评学生之后,学生回家告状,家长兴师动众找上门来,甚至找到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往往会从息事宁人的角度,无原则地批评班主任,让班主任道歉,久而久之,班主任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因为管教学生而自身受到伤害甚至遇害;还有的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因心理难以承受而自残自杀,这也给老师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时下教师这一职业确有许多的无奈和无助,但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缺点,进而使其全面发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当学生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老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的责罚只会使学生反感和叛逆,既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发生上述的恶性事件。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如果能够始终把保护学生的心灵放在心中,注意批评的时间、场合、态度、方法等,智慧的批评学生,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把教师比喻成园丁确有许多合理之处,但教师和园丁也是有区别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大脑。因此,教师的工作比园丁要复杂的多。要想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用脑用心去研究学生、研究教育。

(作者单位:三峡艺术高中 湖北 宜昌 443000)

猜你喜欢

园丁雕刻比喻
比喻
On art
让我怎样感谢你——谨以此诗献给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雕刻时光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园丁vs采花大盗
退而不休的“老园丁”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