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首《白云故乡》之比较

2014-04-29王维迦王宏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歌曲比较声乐

王维迦 王宏

摘要:词作家韦瀚章的诗作《白云故乡》先后被林声翕、李中和两位作曲家谱曲,两首作品均非常优美,并在不同的区域被广为传唱,影响深远。本文对两首《白云故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其目的除了促进对两首作品更深刻的理解,更希望还可以借此引起音乐工作者们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具有高格调、高艺术性却又被忽略的音乐作品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白云故乡》 林声翕 李中和 比较 声乐 歌曲

1938年,韦瀚章先生写下了饱蘸深情的诗歌《白云故乡》,并先后在两名作曲家的创作下,为我们留下了两首经典的艺术歌曲:林声翕先生作曲的《白云故乡》和李中和先生作曲的《白云故乡》。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两位作曲家而言,这首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第一”。由林声翕谱曲的《白云故乡》是作曲家与他的老师韦瀚章先生的第一次创作上的合作;而由李中和谱曲的《白云故乡》则是作曲家的第一首作品。虽然这两首作品不是产生于作曲家创作的成熟期和巅峰时期,但也并不显得稚嫩,并且广受同时代歌唱家的喜爱,传唱范围甚广,甚至有“北有《松花江上》,南有《白云故乡》”的美誉。对于当今而言,不仅作品本身具有研究和分析的价值,同时也是当代声乐工作者研究20世纪初期的作曲家与其声乐作品创作背景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两名作曲家的生平、分别创作《白云故乡》时的背景、两首作品的音乐、两首作品的演唱处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这两首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以及对今天的声乐演唱、教学和研究的影响。

一、作曲家林声翕的生平、创作和《白云故乡》的创作背景

林声翕先生于1914年出生于广东新会,晚年移居香港,卒于1991年。曾师从于黄自、萧友梅、韦瀚章等艺术家。与江定仙、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并称为黄自作曲理论的“五大弟子”。和其他四位作曲家一样,他继承了黄自音乐语言的精髓,具有精妙的和声和严谨的记谱。这五位作曲家风格上又分别有独特的个性。笼统地说,江定仙的创作“西洋味”较重,在抒情中带有戏剧性的激情;贺绿汀更注重在作品中融入浓郁的乡土风味;刘雪庵的旋律大多细致纤巧,偏重流行气息,简单上口;陈田鹤则注重中国传统音调和抒情性的融合。和其他同门相比,林声翕的创作风格最接近于黄自,可称为“黄自的传承者”。黄自先生生前未曾完成的清唱剧《长恨歌》的其中三个乐章便由林声翕补遗。林声翕的作品强调纯艺术性,和声运用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创造出非常清丽的效果。林先生的创作精力十分旺盛,除了最负盛名的艺术歌曲、合唱曲、歌剧、清唱剧等歌乐作品之外,还涉及器乐独奏作品和管弦乐作品。另外香港树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的校歌也出自他手。与此同时,林声翕也是一名指挥家,曾先后担任位于重庆的中华交响乐团的指挥和地处香港的华南管弦乐团指挥。与其他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歌乐家相似的是,林声翕的歌曲内容非常讲究格调和纯艺术性。除此之外,林声翕的作曲技法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具有实验性,但作品听起来清麗自然,并不晦涩。

林声翕的《白云故乡》创作于1938年,当时,韦瀚章先生将一气呵成的歌词当即交给了弟子林声翕来谱曲,因此这首歌曲诞生在歌词完成后非常短的时间内。这一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移居香港的林声翕和韦瀚章在香港浅水湾遥望着白云笼罩下的群山,牵念着故土,此时此刻虽然景色清淡美好,但是一岸之隔的故土是否平安,这种无声地同时涌动在词曲作者心底的情怀在作品中得到了最默契的抒发。

二、作曲家李中和的生平,创作和《白云故乡》的创作背景

李中和先生于1917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1949年移居台湾,卒于2009年12月3日。自22岁创作《白云故乡》以来,毕生70余载创作不休,早期作品以军歌、爱国歌曲、艺术歌曲为主,有“军中音乐之父”的美誉,在台湾非常出名的《蒋公纪念歌》便是他作的爱国歌曲之一,晚年有一些佛教音乐创作,加之其军乐、歌剧等创作,作品总量超过两千首。由于李先生除了音乐才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科研水平,又被誉为“音乐建筑师”。他终生保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80岁的时候甚至还可以与时俱进地使用电脑作曲。李中和的著作有《乐之理》、《数学和声学》、《怎样作曲》、《音乐的纵横》、《心隅情余录》等。由于他1949年之后都居住在台湾,也将所有的作品都留在了台湾,又由于他的部分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在中国大陆地区几乎不被提及,不过艺术无界,对于其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还是应该加以收集和研究。

1939年,22岁的李中和在“江西省音乐教育推行委员会”(简称“音教会”)学习与工作,这一时期他的音乐能力和经验得到了许多收获,来自于专家和同行的鼓励和支持,为他终生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养料,《白云故乡》正是诞生在“音教会”。据李中和本人的记叙,这首作品刚刚诞生的次日凌晨,“音教会”的陶端栉(钢琴)和刘豫珍(声乐)就进行了预演,从此,《白云故乡》便成了当时音乐会的常用曲目。李中和创作《白云故乡》的过程也是一气呵成,他将自己避难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旋律中。

三、两首《白云故乡》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

音乐可以具有承载情感的作用和鼓舞人心的力量。词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两种情感,其一是柔情,是对家国同胞的深深眷恋和牵挂;其二是勇气,是对人们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呼吁。两位作曲家分别以各自的音乐语言表达和加强了作曲家的柔情和勇气,在当时歌唱家的纷纷演绎下,用艺术的方式把柔情和勇气输送进了广大人民的心底,既给流离失所的人以安慰,又给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以鼓舞。既有对江山美景的小爱,又有对于民族和故土的大爱。两首歌曲音域都不是特别宽,适合各种声部,方便传唱,脍炙人口。

引起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音乐演变的既有外来因素,也有内在影响。对这一时期的音乐进行大量的收集、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探究中国音乐从古代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型的轨迹和趋向,作曲家运用的技法的变化和所受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对音乐的审美的变化和分化等。

四、两首《白云故乡》的不同点

从在大陆地区的流传情况来看,林声翕的《白云故乡》传唱甚广,至今也是许多高等音乐院校的必学曲目,影响相对较大。但李中和的《白云故乡》在中国大陆却很少被演唱,原版的乐谱也几乎不能被找到。

从歌词来看,林声翕的《白云故乡》最后一句歌词为“把坚固的信念筑成壁垒,莫让人侵占故乡”;而李中和的《白云故乡》结尾为:“愿祖国的同胞团结起来,消除虎狼、重振家邦”。

音乐上,这两首歌也非常不同。从节奏和节奏型上看,林声翕使用的是4/4拍,节奏相对简单;李中和使用的是2/4拍,大量使用三连音节奏型。从调式调性上看,林声翕使用的是降G大调,并且灵活地运用了离调处理;李中和使用的是D大调,旋律比较平实,调性变化小。但是有意思的是,两位作曲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弱起方式作为诗歌的开头,把重音放在了“风”字上面,这是非常符合诗歌的朗诵节奏的,不过两位作曲家就进一步的旋律走向,曲式结构和断句处理等方面,又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选取一些例子以表格方式来对比展示:

从上述这些例子可看出,林声翕的《白云故乡》前半段旋律起伏相对大一些,旋律走向和句尾平仄变化相吻合,倾向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他受西方作曲技法特别是西方的艺术歌曲影响比较深,旋律和诗句力求结合慎密,呈现朗诵般的浪漫色彩。李中和的《白云故乡》前半段反其道而行之,平铺直叙,对每一个字娓娓道来,每一行的末尾平仄恰好与旋律走向相反,听起来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传统音乐的味道更浓厚一些。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林声翕受德奥音乐影响则是对乐曲结构的安排,林声翕的《白云故乡》可以被看作四个相对均衡的部分,每一节都有四句,特别是后两节,原诗各只有三行,是通过重复末句而有了四个乐句,节奏型变化不大,不过他并没有拘泥于对称审美,而是独具匠心地安排了频繁的离调以打破平衡,使旋律又带上了中国色彩。李中和的《白云故乡》没有改变诗歌原有的4+4+3+3的分节方式,但是后两节的斗志昂扬和前两节的宁静祥和形成了鲜明对比,后两节内部的对比也很强烈,“海水/茫茫,山色/苍苍”“血沸/胸膛,仇恨/难忘”两句非常短促有力,而其他的句子嘹亮高亢,以艺术形式再现了人们保卫家乡的决心。

五、总结和展望

林聲翕逝世于1991年,李中和逝世于2009年,对于我们当代的音乐工作者来说,他们并没有走远,研究他们的遗作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他们身上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宝藏,他们应该得到后人更多的认可。目前,音乐界还存在使用、传唱一首歌曲但是并不在意出处的现象,比如许多声乐工作者演唱过或者听过《白云故乡》,但是对于词作者韦瀚章,曲作者林声翕或李中和却并不了解,这对于创作者是不公平的,也会给想要探究词曲作家的风格以及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学习者短期内带来许多不便,而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在长期的忽略下,许多资料会流失,以至于最终不可考,例如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基本上买不到林声翕和李中和的作品全集,数十年前已存在的相关出版物也没得到再版。

另外,对于歌曲创作者来说,应像他们一样终身思考自己的作品应该怎样设计结构,选择主题,塑造风格,怎样创新又怎样传承文化,以不断追求更好的表现。对于歌乐演绎者来说,了解更多的创作者及其风格可以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强表现力,更可以便于找到更多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作品,扩充演唱事业的“百宝箱”。

参考文献:

[1]林声翕.林声翕作品专辑(艺术歌曲、钢琴曲、合唱歌曲、音乐论文)[M].台湾:天同出版社,1970.

[2]诸炜.林声翕艺术歌曲《白云故乡》的分析[J].音乐创作,2010,(06).

[3]林声翕.谈音论乐[M].广州: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7.

[4]熊卫等.黄自艺术歌曲及演唱风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03).

[5]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程懋筠的音乐人生[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7.

[6]中华名人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名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7]乔佩.中国现代音乐家[M].台湾:天同出版社,1976.

[8]陈聆群.中国新音乐的前三代作曲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2,(03).

[9]梁茂春.音乐之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

作者简介:

[1]王维迦,美国天普大学;

[2]王宏,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歌曲比较声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