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捕鸟”故事
2014-04-29盖晋
盖晋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回忆了自己由童年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到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开篇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其中有一部分是描写冬季在百草园中捕鸟的情形。此环节中教学重点为:找出描写捕鸟方法的一系列动词,并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每当我教学此环节时,曾经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案例再现】
课堂上,我正端着书,和同学们一起认真在这一自然段中寻找动词的时候,忽然间,后排座位传来一阵嬉笑声。我抬起头,寻声望去,只见坐在后排的邢同学,竟在自己的书桌上铺开了阵势。用格尺支起了一本书,把用来挂胸卡的带子拿了下来,系在了格尺上,正在津津有味的模仿捕鸟的过程。他的这一举动把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大家一律地伸长了脖子,探着头去看,还不时发出阵阵的嬉笑声。
我一下子怒火中烧,好好的课堂,被他给破坏了。我扔下课本,大步走到他的身边,怒声喊到:“邢同学,你干什么呢?”只见他马上站起来,诚恳地说:“老师,我最喜欢这一段,因为我小时侯去我乡下奶奶家时也捕过鸟,但没有捕到过‘张飞鸟,我捕到过‘老家贼,‘瞎柳叶子,还有‘红马料。”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回答我,我稍微一愣,他一见,马上急着说:“老师,你信不信,我真的会捕鸟!”看着他骄傲而又急切的神情,我心想:看来他不是有意破坏课堂纪律,只是心有感触,在表演罢了。突然间一个念头闪过:表演?既然他有过捕鸟的经历,何不就让他当众展示一下?于是,我就问其他同学:“你们捕过鸟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没有!”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点了点头,说:“那我们就请有亲身经历的邢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捕鸟的过程,好不好?”同学们一听这话,马上来了精神,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在大家的鼓励下,郉同学走到讲台旁,边演示边说:“大人们捕鸟用的是粘网,我们小孩子用弹弓,也有用鲁迅小时候用过的这种‘诱捕法的。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说完跑到卫生角拿来了工具,用水桶盖当作“竹筛”,把格尺当作“短棒”,把胸卡绳当作“长绳”,用垫板当作“扫帚”,认真的表演起来,边表演边解说:“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同学们见他如此认真的投入,都跃跃欲试,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
【案例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领会了动词使用的特点:清晰,准确,并且总结出这些动词,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以及儿时鲁迅对捕鸟的喜爱。我就势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其中的动词:扫、支、撒、系、牵、看、拉、罩。教学目的达成了。看到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某一项游戏。
【案例反思】
我庆幸自己在这节课上收获颇丰,捕到一只“大鸟”。没有误会孩子天真纯朴的心灵,没有摧毁一场精彩的表演,没有只顾自己的权威,而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胜过责任感。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避免不顾一切的生硬灌输,对有些靠机械记忆和接受学习的知识,更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在《论语》中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起点设计教学,抛却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2. 课堂上的许多突发事件,其实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虽然因为学生的“表演”,把原来安排的教学程序打乱了,但是,如果教师凭借着对教材的灵活驾驭和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同样会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可以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是要渗透着教师聪颖的智慧和善于应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辅助、引导和组织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学展望】
成功的教学有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宽松、民主、和谐与自然的课堂气氛。素质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的课堂要更开放,让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讲话、辩论,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并使其主动发展。我们应该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善待童心,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把和蔼的目光撒向每一个学生,把温柔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