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4-04-29张玲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生命教育实施

[摘 要]教育因生命而发生,作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应具有生命教育意识。师范院校亟需开展生命教育,从文化建设、课程构建、师资培养、社会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具有师范特色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师范院校;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40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2

[基金项目]本文是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 张玲(1970—),女,山东梁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师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每位学生都应接受生命教育,师范生的生命教育尤为必要。

学校教育中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学生消极度日、浪费生命;遭遇意外伤害而不知自救或求救;漠视生命、甚至自杀或他杀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源于校园中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荒芜了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以致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十分匮乏,“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人这一生应当如何度过?……”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却很少有人能驻足思考,一旦遭遇挫折或面临困境,就会有人因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而误入歧途。

作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下一代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发展。师范院校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从生命的视角来认识与理解基础教育,树立教育是为青少年生命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的信念。而目前师范生对“生命教育”所知甚少。笔者曾问卷调查四所师范院校的800名师范生,70.4 %的学生表示 “从未听说过生命教育”,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 %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如果师范生连什么是生命教育都不知道,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难以科学地贯彻实施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正伟认为,“现在老师在上岗之前,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是缺失的”。〔2〕因此,师范院校亟需开展生命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师范特色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设充满生命关怀的学校文化

师范院校的主要使命是培养合格的教师,在这里,学生不仅学习作为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学会博爱:爱生命、爱生活、爱事业。师范院校更应该充满生命关怀,充满昂扬蓬勃的生命气息。

(一)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生命教育是以培养“全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为实现生命健康成长创造积极条件的,因此,学校管理要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其基础是相信每一个人,充分尊重包括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权利,满足人的正当积极的需要,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的制度由“命令式”转向“人性化”,由硬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把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同时鼓励人性的张扬,尊重个性的差异,充分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默默地学会爱和传递爱,学会尊重和表达尊重,把充满生命关怀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

(二)开展“生命主题”的社团活动

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常见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有:服务于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的义工社团;动物保护社团;各种文体社团;环保社团等等,这些社团活动目标明确、单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为宗旨。在此基础上,社团活动的主题升华到“生命关怀”的高度,社团成员怀着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能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崇敬,并将之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此外,师范院校的学生可以组织成立“生命教育社团”,通过主题鲜明的社团活动,如进行急救或自救的培训、宣传生命教育理念、呼吁摒弃反生命的教育行为等,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弘扬校园生命正能量。

二、建构师范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

师范院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受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理念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工作中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奠定思想基础。

(一)以学科的形式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

生命教育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灵活的体验活动,根据各类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扣问生命意蕴、渴望成长关怀的需求。有些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他们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其渗入“两课”教育即可。笔者认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与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师范生都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笔者开设的“生命教育”选修课,参与选修的学生人数最多,学生表示,在“生命教育”课上,学会了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反思现行的中小学教育,重新审思了自己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南京师范大学选修博雅课中有一科叫“性科学与人”,自开课以来,这门课的选课状态每每“爆棚”。郑晓江教授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课”公选课,选课的学生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强烈需求呼唤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阐释生命教育

利用专题讲座、论坛、沙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比较灵活的生命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常见形式。生命教育主题讲座主要有“人生与信仰”、“生命与死亡”、“生命与责任”等等。在专家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深入的人生剖析,化解心中的生命困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责任,规划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三)以学科渗透的形式进行融入式生命教育

师范院校的人文课程,如思想修养、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等,都可以渗入生命教育内容,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都隐含着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生命意义和生命责任等等主题资源,深入挖掘各学科素材中的生命教育意义,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观,同时间接地引导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自觉地为他们自己的学生揭示教学素材中的生命意蕴,促进下一代的积极成长。

三、提升教职员工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理解和对话,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生命教育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取决于所有教育者的生命态度和素质。首先,教育辅导员和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把生命关怀的理念渗透入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生命影响。在笔者的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当她的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渗入生命教育的思想,她就会产生把这种思想传递下去的强烈愿望,并且坚信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其次,学校领导及所有后勤管理服务人员要有生命关怀的意识。师范教育工作者都应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校内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校长对学生和善地说声“早上好!”;保安人员对学生道一声“请注意安全”;宿舍管理员贴心地说“天冷了,请多加衣服”;餐厅服务员嘱咐“慢点,别烫着”……举手投足、只言片语流淌着生命的暖意,温润学生的心田,这是无形但有力的生命教育。

四、开发生命教育的家庭和社会资源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教育的合力,“生命教育”源于家庭并回归家庭,丰富于学校,拓展于社会。家庭是最直接、最深刻的生命教育资源,学生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中感悟生命的温暖和珍贵,从成长历程中学会共情与感恩。学校和家庭的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心态,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影响人、教育人,正是教师应有的思想素质。

生命的气息处处存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学校应多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环境教育、生命与死亡的教育等,活生生的现场教育能更好地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师生反思生命、珍视生命、理解生命,从深刻的“育己”延伸到自觉的“育人”。

五、引导见习、实习中“准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正式入职前的实践演习,是检验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宝贵机会。初涉讲坛的“准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进程的完整,难以同时关注教育主体——学生的身心体验,把平时树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抛到九霄云外。“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它却是年青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历程。”〔3〕但是,“准教师”前期初步形成的教育理念已经潜隐于认知结构中,只不过被突然面对的复杂的课堂情境暂时屏蔽,需要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悉心观察和及时启发。为了帮助“准教师”们更从容全面地实现教育目标,见习、实习开始前,学校就应提醒学生注意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关注“人”胜过关注“知识”,关注“成长”胜过关注“成绩”,激励学生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精心观察、仔细记录“准教师”的课堂表现,捕捉课堂中闪耀灵动生命活力的精彩瞬间和无意间流露的漠然眼神或失当的言行,并及时做好课后反馈。通过自身的反思和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准教师”在短短的见习、实习期间实现由理念到行动的质的跨越,品味初为人师的生命喜悦,满怀信心地步入幸福成功的人师境界。

〔参 考 文 献〕

〔1〕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赵婀娜.生命教育,如何不缺位(记者观察)〔EB/OL〕.http://edu.people.com.cn,2010-04-21.

〔3〕 Ralph Fessler &Judith C.Christensen.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Allyn&Bacon Publishing,Boston.1992:60-69.〔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生命教育实施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有效实施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