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

2014-04-29竺雪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适应全面性能动性

[摘 要]随着人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适应性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笔者着重分析了高等教育适应的全面性、能动性和个性化三大特点,以期让人们对高等教育适应性问题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适应;全面性;能动性;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2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9

[作者简介]竺雪(1988—),女,河北沧州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教育规模持续壮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急需进行调整和改革。因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高等教育适应的全面性

1.适应的全面性是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内在要求

所谓适应,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和的过程。如果从上述定义的角度来看的话,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就单指与环境的调和也就是对社会的适应了。诚然,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与束缚。这种必然的联系,导致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讲,就是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但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也对教育起制约作用。比如,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就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而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又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即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因此,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是一种全面的适应,既包括对社会的适应,也包括对人的适应。

2.适应的全面性是由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布鲁贝克认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则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强调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政治论哲学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服务。〔1〕这两种哲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认识论哲学代表的是以人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对人的适应性。政治论哲学代表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2〕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统一的。近几年的研究中,人们已然充分认识到政治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的不可或缺性,很少再将争论的矛头指向孰轻孰重问题上,而是更加认同“认识论与政治论的统一”这一说法。可以说,认识论与政治论的结合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高等教育也必须既满足个人的求知需求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3.适应的全面性是调和社会各因素的需要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是毋庸置疑的,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文化直接构成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传统又影响着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此,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也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能只满足一方面的需求,而忽视其他领域的需要。例如,“文革”时期,高等教育面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过分强调教育对政治的适应而忽视了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因背离预定的教育方针而遭受重创。虽然说教育永远也不能像蔡元培先生设想的那样,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是,同样的也不能唯政治马首是瞻,要结合其他社会因素,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高等教育适应的能动性

1.适应能动性之主动适应

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适应是必须的,高等教育别无选择,但是如果一味地适应、一味地迎合,将会使自身陷入“被动”局面,沦为社会的工具和附庸。〔3〕所以,高校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既适应了社会需求又不至于丧失独立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应该也必须是主动的,所谓“主动适应”是指高等教育对外界的变化作出积极地、有选择地回应,而不是不加判别地适应一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可能“遗世而独立”,但它却应该保持它的自主性,而不是随着外界的变化盲目乱转。〔4〕主动适应,实际上是一种平衡,是满足社会需要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之间的一种平衡。“适应”与“主动适应”的区别,如果从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来解读的话,那么“适应”可能更多地着眼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从属性、依附性,更倾向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而“主动适应”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自主性,兼顾了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4〕只有当高等教育将依附性和选择性统一起来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的发展。

2.适应能动性之相对适应

高等教育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只是相对的。因为独立性与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特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所以无论是适应还是独立都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适应,更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大学要想成为真正的象牙塔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是经费还是生源受制于社会。假如大学固封于高墙之内,进行纯粹的高深学问研究,而丝毫不考虑社会的需要,那么有一天这些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必然会因为与社会的脱节而被淘汰。当生存都成问题时,又何谈独立呢?大学不能绝对独立,但是相对独立又是十分必要的。洪堡五原则中的第五条就是“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寂寞与自由”,所以大学必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大学享有一定的独立性,〔5〕这是大学能够顺利进行知识探索的必要保障。虽说大学不能固封在象牙塔中,应该走出象牙塔,但是走出象牙塔并不等于拆掉这座塔,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塔是依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打开象牙塔的大门,或者架起一座桥梁,以便与社会进行更多地沟通、交流。所以说高等教育的独立性必然是相对的,那么相应的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也肯定是相对的。

3.适应能动性之持续适应

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持续发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也应该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适应本身就是一个动词,但它并不是一次性动作,因为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调整。即使在某一阶段表现为相适应,也仅是局部适应或不完全适应,退一步说就算是从整体上是相宜的,那么为了维持这种相宜,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改变来保持这种适应。即便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又会产生新的变化,此时的高等教育势必又要做出调整来满足新的需要。并且高等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还承担着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还必须做出对社会的修正性适应。最后,即使前三方面都已经做到很好,未雨绸缪,也必须做出前瞻性适应。教育活动具有迟效性和滞后性,如果没有前瞻意识,盲目地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那么今天的状况可能是昨天调整的结果。它可能与昨天的要求相符合,但是因为今天又有了新的变化,而不适应于今天的环境,需要继续做出改变。如此下去,永远也不可能与当前的要求相符合。所以我们既不能杀鸡取卵也不能好高骛远,要兼顾眼前需要,又要着眼未来需要,兼顾眼前是基础,着眼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瞻前顾后”,从长计议,才能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适应的个性化

1. 适应的个性化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个性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个性突出、特色鲜明是德国高等教育由来已久的传统。在德国,虽没有哈弗、剑桥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但也绝不存在类似中国民办大学这样的无名小卒。德国400余所大学整体水平相当,各具特色,共同促进德国大学的繁荣。而我国,各高校学科设置趋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个性与特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各高校都努力把自己“做大做全”。其实大而全的学校固然是社会所期望的,但是小而精的学院又何尝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的需求,以及人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不可能将统一的要求强加于全部的教育机构,而一个教育机构也无法满足所有的社会需求。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如果无法培养出像民国时代那样的大师,那么就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样即使只满足了部分人的需要或部分社会的需求,也已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就有了其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

2.适应的个性化是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需要

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适应的选择性,而适应的选择性就必然导致结果的个性化。人类社会纷繁复杂,各种需求更是层出不穷。任何高校都不可能满足这全部的需求,所以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能动的选择。高等教育的适应具有能动性,而能动性就包含了自主的判别与选择。因自身情况不同所作出的选择性适应肯定是不同的,所以高等教育的适应必然走向个性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大国绝对是目前的社会需求之一,中国急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很显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过由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社会的唯一需求,它们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那些重点大学的身上。

3.适应的个性化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有文化现象,大学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所需的各种素质中,富有个性、充满活力无疑是必须的。关于个性,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指每一个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独特品质。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确保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让其特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很大程度上将仰仗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所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必须走个性化发展道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大部分学生只是白纸一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勾勒”。正因如此,如果按照千篇一律的生产模式,学生就都成为了缺少个性与特质的“标准件”。 所以,学校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再是限制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囚笼”,而是秉承人的天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乐园”。

〔参 考 文 献〕

〔1〕 宋景华.高等教育哲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高郁.认识论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两条路径〔J〕.东北农业大学报,2012,(04):72-75.

〔3〕刘赞英,刘兴国.高等教育学新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 郭石明,陈杰.“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6):57-63.

〔5〕 王志刚,郑存库.个性化发展:一般地方高校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37-3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适应全面性能动性
游戏治疗在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信号全面性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儿童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