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2014-04-29张国华
[摘 要]二十世纪后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虽然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但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并挖掘美国黑人社会中的多种关系,构建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文学;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04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13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QSX2013-19WT;项目名称:“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的生存空间研究”。
[作者简介]张国华(196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英美语言文学。
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文学迅速崛起,它兼具美国黑人民族与美国文化的双重特征,因而它既是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文学,又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在这个作家群体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她们以美国黑人群体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民族历史与种族身份形成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色。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杰西·福塞特、内拉·拉森等女性作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代表,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及文化,这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赖特、埃利森等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种族意识,其作品大多体现反抗与斗争这一主题,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鲜血液,美国黑人文学再次迎来了文学创作高潮。赖特等人成为美国文坛上“抗议小说”的先驱。七十年代后,美国社会不同的种族可以和谐共处,多元文化逐渐融合,黑人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被白人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黑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黑人女性文学取得长足进步,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学迎来创作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如莫里森、沃克、安吉萝等为人们所熟识。她们强调“自身的融合”,结合黑人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追求平等、自由的黑人女性形像,并直面黑人群体内部的种种矛盾,从而确立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二、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的创作环境与生存状况
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在美国文坛上黑人女作家同样也是不被认可的。当时美国文坛文学批判是以美国白人男性及美国白人上层社会女性群体为主的文学批判潮流,这些“上流社会”的批评家们对身份、种族、性别等因素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难以真正客观地认知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对黑人女作家以及她们的文学作品存在较大的偏见,因此无法融入白人主流文化,同时也被黑人男性文化排除在外,她们只是文学创作的配角,美国文坛的“灰姑娘”。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对黑人女作家的性别歧视是她们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尔随着黑人女权运动的发展及黑人妇女群体意识的觉醒,美国黑人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它是以妇女主义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朱立元,P342)。
三、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评析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崭露头角,并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大量才华横溢的黑人女性作家群体。她们融入超前的社会意识,视角独特,使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步入全新时期。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三代黑人女性作家的先驱艾丽丝·沃克在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领域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寻找母亲的花园》,她提到了“妇女主义”这个全新概念,彰显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与社会主流妇女群体之间的差异,掀开了美国黑人妇女意识觉醒的新篇章,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领域区分于传统黑人文学体系与美国白人女权意识的分水岭”。这种观点凸显美国黑人女性话语权。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采用18世纪欧洲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形式,探讨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来自黑人男性的迫害问题。书信体小说形式的采用,既是对男性写作权利的挑战,也是对男权社会规定的颠覆。在她的作品中,沃克擅于描写并深刻地剖析黑人男女间的心里活动和心理状态,矛盾冲突是她作品的重要特色;鼓励黑人女性认同自己的种族和身份,进而寻求真正的自我,只有认知自己才能获得白人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得到充分的人性并获得真正的自由。1983年沃克荣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这是美国文坛最高荣誉的三大奖项。她的代表著《紫颜色》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是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我国文学批评家们对艾丽丝·沃克的作品作了详细的介绍。主要有王逢振1983年《读书》第10期所述的《访艾丽丝·沃克》;杨仁敬1989年第1期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评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等。
托妮·莫里森是继艾丽丝·沃克后的另一位优秀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情感炽热,观察敏锐,她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父母双亲皆为普通工人,虽然家庭贫寒,但她自强不息,且成绩优异,1949年考入霍华德大学,这是一所专为黑人开设的高等院校,专攻英语和古典文学。1974年莫里森编辑出版的《黑人之书》,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该书详尽地记录了美国黑人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七十年代起,她先后在美国各大学讲授文学创作及美国黑人文学;并接受《纽约时报书评周报》邀请,为其撰写专栏文章,先后发表三十多篇书评,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莫里森在研究黑人文学发展史后将自己定位为“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她说:“作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莫里森笔触细腻,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诗意,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想象力。正如评论家所言:“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古希腊悲剧的形态,然而它们充满着生活细节、街谈巷语和民间传说,作者仅寥寥数笔就出神入化地把底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社区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莫里森囊括多项美国重要的文学大奖,1977年作品《所罗门之歌》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1988年作品《宝贝儿》获美国图书评论奖及普利策奖;1989年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联邦文学奖;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获全国图书基金美国文学突出贡献奖;2000年获全国人文奖章。诺贝尔奖的获得推动了黑人女性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天堂》、《最蓝的眼睛》、《泊油娃》、《所罗门之歌》等作品被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语言。《最蓝的眼睛》浓缩了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自传体在很大程度上要回答“我是谁”,因此对黑人种族及身份的认同在自传写作中尤为重要。作品通过黑人女孩皮特拉对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错误定向导致其悲惨命运的发生,告诫黑人姐妹不要失去自己种族的价值观念,否则会失去一切。该作品是对当时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状态的一个记录。莫里森提倡黑人女性自我升华的过程,阐明了主流意识对边缘意识的操纵及由此所产生的恶果,指出黑人民族要想生存下去并获得主流世界的认可,他们必须认同自己的种族与身份,他们既是一名美国人,更是一名黑人,黑色是他们的名片,黑人文化是他们得以发展的根基。只有认同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在黑白世界中不断地探索与追寻,才能拥有政治权利,并获得经济独立与发展。我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对其作品也作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余正在1984年《外国文学报道》第3期上发表了译著《托尼·莫里森采访录》;石磊在1988年《外国文学研究》第7期上发表《离开男人的世界—读〈紫颜色〉》以及王黎云在1988年《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上发表《评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等评论;1999年国内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的专著《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出版。该书作者王守仁、吴新云通过解读莫里森的七部长篇小说,对她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详尽的阐述,展示出莫里森对美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书中写道:“莫里森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安琪萝是活跃在美国文坛上的另一位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取自个人真实的生活经验,描写了在逆境中争取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黑人女性身份认同、自我追寻是安琪萝小说的重要主题。安琪萝擅长自传体小说,影响较大的是五部长篇作品,由此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摇树》是美国黑人文学中另一部重要作品,主编是梅莉·娜娜-阿玛·丹奇。作品收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三位青年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体裁新颖,形式多样,回忆录更让人耳目一新,它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作品多反映身份认同危机这一时代主题。主要作品有:杰克逊的《重新开始》、钱伯斯的《妈妈的女儿》、丹奇的《杨柳为我哭泣》等。作品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鼓励黑人妇女把握未来的命运,挑战白人强权社会及黑人男权社会。她们中间,帕特里西娅·鲍威尔曾获读者文摘作家奖;李莎·梯斯利曾获米勒小说奖和全国文艺学会短篇小说奖;伊塔巴丽·恩杰里和菲丽思·阿列斯亚曾获普利策奖;里蓓卡·沃克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青年作家之一。如今,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被列入经典作品中。
结语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二十世纪末迎来了发展的辉煌,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性地位的提高。“在整个美国发展过程中,一些美国黑人女性都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智慧的载体与途径”。黑人女性文学主义批评的出现,使黑人女性文学走向文学视野的中心。虽然她们是黑色的皮肤,但内心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的灵魂;它所蕴涵的文化传统是美国黑人女性群体的客观经历反映,是黑人女性为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所做的斗争,开辟出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领域,带领美国文学步入新的境地。
〔参 考 文 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高兰.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吕红兰.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的创作主体
〔J〕.新乡学院学报,2010,(04).
〔4〕吴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发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5〕林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研究,芒种,第441.
〔6〕张新勇,李丹.浅谈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芒种,第429.
〔7〕霍晓燕.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特征研究〔J〕.作家杂志,2013,(05).
〔8〕王卫强.奥斯汀小说的语言艺术及价值探求〔J〕.长城,2013,(03).〔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