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学生美声唱法的教学
2014-04-29刘晓迪
刘晓迪
【摘要】针对藏族学生习练美声唱法时存在的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藏族学生;美声唱法;教学
近几年,笔者受聘于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负责了西藏班的声乐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美声唱法教学发现,西藏班的学生具有乐感好、嗓音亮、肢体表达能力强的特点,这与西藏地区的民间音乐基础教育普及广、传播性强以及藏族人们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但也存在着由于藏族学生对其他相关艺术特别是美声等唱法了解得少的原因,甚至由于民间某些非正确的唱法的影响,出现的“压嗓紧喉”等的现象。如何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学,尽快纠正和引导学生准确地学会、掌握及应用美声唱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就西藏班学生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音乐教学中進行了4个方面的改进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这个方面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所谓呼吸就是在歌唱中简单地停顿或换气,处理起来非常仓促、随意。所以,进行启蒙教育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正确掌握呼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掌握声乐技能的直接影响。学会准确运用呼吸,有利于提高演唱水平。尤其是美声不同于其他唱法,对呼吸的正确运用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在歌唱生理机能中,呼吸机能是最基本的歌唱机能,承担着为人声嗓音发声提供基础动力的关键作用,对歌唱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谓“气为声之本…‘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等中外经典声乐理论见解,都是有关歌唱呼吸机能对歌唱艺术实践活动重要性的精辟阐述。在声乐及美声唱法教学中,能否做到声音流畅、清晰,旋律中的强弱、拍子的长短等技能的准确运用,都取决于呼吸的正确与否,也贯穿于声乐教学整个过程。
通常呼吸机能训练分为3种:一是单纯性呼吸训练;二是发声呼吸训练;三是歌唱呼吸训练。单纯性呼吸训练是纯粹用于强化歌唱呼吸机能的专项训练;发声呼吸练习与纯呼吸练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嗓音发声活动的直接介入。在实际教学中,发声呼吸练习多采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嗓音发声活动。比如采用面对群山大声呼唤的方法发出高频的“喂——嗨嗨—~”,可以适当融进音调变化,以降调下滑音收音,发声呼气要求采用保持吸气时的腰腹扩张作用力状态,声音音值尽量延长并努力维持气息的恒定压力。又如采用短促有力的号子声,先取中音区偏上的任意音高,发短而富有弹性的“咳、咳、咳、咳、咳……”声,要求发声时腰周围做弹性扩张运动,声音集中、铿锵、致远,强调声音形态的保持,使嗓音产生强烈撞击性的共鸣音效,最重要的是腰腹肌的强力弹性支持,使气息饱满而充满运动的活力。因此,呼吸必须深而自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使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呼吸概念并打好呼吸基础。
二.及时纠正“压嗓紧喉”的现象
学生往往在开始学习美声唱法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要领,出现“压嗓紧喉”等错误现象。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声带容易疲劳,甚至短时间出现“嘶竭”现象,久而久之会给声带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声带是歌唱家从事声乐艺术的生命,必须认真珍惜和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发声训练还是长时间的登台演唱,应以避免声带疲劳为前提。要让学生了解到打开喉咙演唱的重要性。中外诸多著名的声乐艺术家和教育家们,在有关著作中,主张打开喉咙是一致的观点。
在教学训练中,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理现象启发学生,其效果甚好。譬如,打开喉咙最经典的练习就是打哈欠或半打哈欠练习,二者的区别体现在程度上,必须正确地掌握要领。打哈欠的张嘴运动是一系列肌体生理运动的动作组合,如口唇纵椭圆竖张、牙颌关节松开、下颌放下内收、舌面平放(中间做出纵向凹陷)、舌前抵住下牙床、软腭上贴、外口腔、内口腔到咽腔均具有明显的机能调节功能作用。在口唇打开运动中,最忌讳和必须加以预防的动作是下巴前伸或上扬、后根后缩、会厌翻转、嘴角向两侧后下方牵拉、颈部肌肉紧张等一系列错误的肌体运动。呼吸、打开喉咙及声音的位置,三者是互相协调、不可分割的,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美声歌唱艺术。此外,歌唱者还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灵敏的头脑,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好要领、唱好“美声”。
三.重视美声歌唱或习练中的咬字、吐字训练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声讲话,往往是处于一种下意识的自然发音状态,是发音器官活动的生理反射习惯。说话时咬字与吐字一般较轻快,字与声音之间无太多的空隙,且无须进行集中共鸣或修饰音色的调节;而歌唱的咬字、吐字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弹性,注重强调声音的共鸣和穿透力,在歌唱过程中由于音高的变化和音值的延长,每个字的音节就表现得较为明显,并因演唱流派的区分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发声规范。一般说来,在歌唱习练中需要把握好字与字的衔接。换字动作只能在嘴边进行,而不能牵动喉部。换句话说,就是要始终感到字与字之间的母音是在发音的同一位置上转换。另外口腔内的形态不能大,否则就易出现“破音”,影响音色的统一和歌声的连贯。而美声唱法应在注重语言的同时,还十分强调打开喉咙歌唱,这就给吐字造成了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发现,常有一些学生唱出的声音很好听,圆润而甜美,但遗憾的是听众不知他(她)唱的是什么内容,因而削弱了歌唱的艺术效果。人们往往认为美声唱法“重音不重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这就归咎于那些造成误解的演唱者,由于他们不懂得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或缺少语音基本功的练习,造成了咬字不清的毛病,失去了所谓“字正腔圆”的效果,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发声训练必须注意音质、音色 我们在舞台演唱时,给观众第一印象是音色。音色粗糙会引起听众听觉上的乏味感,进而使他们不愿意欣赏。因此,在声乐学习中要格外重视音质、音色的训练。音质和音色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只有用正确的声乐训练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内在潜能,才能得到明亮、柔和、干净而又富有自身特色和具有内在弹性的声音。藏族自古以来被称为“白色哈达天使”。白色是纯洁、美丽、吉祥、善良的象征,蕴含着洁白无瑕的内在之美。我们民族的声乐艺术追求的是声音清新、干净、柔和的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充满着西藏民族的乡土气息,具有健康活泼、热情奔放、细腻内涵的风格。因此,在演唱和表演上,始终不忘记我们民族所喜闻乐见的特点,才能成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爱戴的出色的演唱者。
总之,声乐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传统学科课程,拥有自身的特殊学科教学规律。作为声乐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展各自的智能和潜力,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使其达到智能的顶点。特别指出的是,歌唱艺术是实践性的艺术,所以应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表演实践检验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方法、进度和能力水平,从而全面推动学习的进步;而不应当将歌唱学习和歌唱表演演变成对声乐演唱经验、体验和声乐理论知识的简单盲从。有关歌唱经验、体验、理论是否正确、适用,必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歌唱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总结、改进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