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在水上的大工新校区

2014-04-29戴卓

大学生 2014年2期
关键词:话剧团盘锦校区

戴卓

在2013年之前,大连理工大学本就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大”大学。

这场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整修可以说是牵动了所有人大学生的心,看着昔日虽有些陈旧却熟悉的房屋被改造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却有些陌生的建筑,大家心中五味杂陈,有在微博上吐槽新楼之丑的,也有在人人网上怀念旧楼的。其中,学生活动中心(简称“学活”)的改造可以说最为众多熟悉它的学生们所挂心。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始建于1994年,由第一代图书馆改造而成。它位于人大校园的西区,是一座低矮的两层小楼。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红墙绿瓦的学活是人大学子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不仅是学生会、青年人大、勤工助学中心等学生组织与社团的聚集地,更是众多学生活动的举办地。学生干部曾在这里工作到天黑,青年人大的“编辑大人”们曾在这里通宵排版、写稿,更有话剧团的同学在这里“鬼哭狼嚎”地练声、排演……然而,由于整修的原因,所有的学生组织与社团都不能在学活进行活动了。整修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一件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修建以后学活的条件会变得更好,组织活动更方便;忧的是大家现在没有属于自己的小屋子后,归属感没有着落了。

其中以话剧团的成员们感受最深。“第一次进‘学活是在话剧团面试的时候进去的,印象很深的是一进门大红色的类似屏风的东西,觉得很高端。当时已经是秋天了,在大厅里感觉很冷,可是进到排练厅之后就会觉得很暖和,依稀记得进去之后秋日上午的阳光从窗户洒进排练厅的地板上的感觉,非常静谧舒适。之后每次在排练厅里看到阳光,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人大2013级本科毕业生、话剧团前团长阿迪里这样描述他对学活的第一印象。

人大话剧团的毕业大戏是人大所有艺术团中唯一一个收费的活动,可知话剧团演出水准之高。高水平背后必然是一次又一次频繁而艰苦的排练,因此话剧团可以说是在学活时间最多的一个社团了,他们对于学活的感情也最深刻。据阿迪里说,自他毕业后,话剧团到现在还没有回过学活排练,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屋子了,排练训练都非常不方便,除了新进的团员之外,老团员们总是非常怀念在学活里排练的日子,如此一来,哪怕是13级新进的团员,也开始对学活充满了期待。阿迪里回忆说:“只要不上课,我们就会在学活里,哪怕没有排练,也会觉得呆在学活里非常舒服,那种感觉就像家一样。”所以排练厅以及合唱厅里,几乎每天都会有话剧团的人。尽管以前的学活有些杂乱和破旧,但在话剧团成员们的眼中,这里总体来讲是非常舒服的。以前的团员还说,有一次排练时,突然从天花板掉下一只猫,那只猫看了看大家,淡定地爬上了窗台,跳窗走了。大家久久地伫立在排练厅里,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怔住了。猫原本是非常怕生的动物,然而却对话剧团的成员们如家人一般熟悉亲近。可见,学活真真正正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现在阿迪里几乎每次路过学活都会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看到了排练厅以及整个学活大厅整修之后的大致面貌,觉得确实要比以前精制得多,也上档次得多。但旧的东西也不一定不好,毕竟里面的每一个物件都曾经在记忆里鲜活过。因此,听说学活要整改的时候,阿迪里一度觉得有些恐惧,对他来说,主要是害怕经过修整之后的学活不像以前那样有家的感觉。比起希望看到的变化,他更希望能够看到“不变”的东西。阿迪里说:“这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东西尚未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习惯便匆匆跟新换代了。我对学活和我对话剧团未来的期待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最好能够弄明白我们最可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的条件不好,也许我们的硬件很烂,也许我们的环境不够优雅,可是我们和学活一样,带着一种苍劲却又年轻的活力面对着当今的校园、当下的社会和世界。”

与话剧团同样对学活有着深刻感情的另一个集体,就是青年人大(简称“青人”)。这个颇具影响力的校园媒体在人大校园里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学活的110室。正门进去后是一个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小房间,靠墙是二十多个部门放置重要资料的柜子,另一边墙的是一张玻璃桌、一张茶几、一个一米五长的沙发和几把椅子,社长往往在这里工作,会客也经常在这里。出报后的几天内,这里的地板上就堆满了要发放到学校各个角落的新刊。然而,你以为就是全部了吗?错了,穿过中间一道陈旧的木门,以一张大木桌子为中心的西厅才是青人真正的根据地。大桌子上摆满了电脑、插线板和各种打印出来的版面。两个靠墙的长沙发上堆着被子与枕头,以一种安逸的姿态企图去拥抱一两个疲惫的身影。然而这些背影却倔强地伫在电脑面前,为出报做着最后的努力。按鼠标的声音,击打键盘的声音,赶走了空气中的沉默。墙面上“青年人大,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句标语悬在整间屋子的顶端,成为所有人疲惫时继续前进的动力。

青年人大现任社区新闻部部长沈哲凡说,在学活110的两年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三个,一是选题会,二是排版,三是自习。“学活110其实是个非常适合自习的地方。这里不断电、不熄灯,这里有长沙发、被子、枕头,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夜宵、发声,所以自从我大二下接任部长、拿到报社的钥匙开始,学生活动中心110就成为我除宿舍以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有一个学期的期末,我在报社里睡了整整两周。带上我所有的书、带上我的洗漱工具、带上我那把小吉他,就风风火火地入住了。正是盛夏,天气炎热,报社里的空调也是个好东西,复习累了就在学活里逛逛或是在报社里随手谈谈小吉他、随口唱唱歌,无拘无束、非常自由,所以学活110真是我的一个小天地。”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来报社自习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家一起自习,累了聊天、下飞行棋,好不快活。听说,一个往届的总编也曾经拖着行李箱、带着换洗衣服和生活必需品,在报社里住了整整一个月。因此,我想在青年人大,把学活110当做家的人,还有太多太多。

青年人大的一位社友曾经为报社写过一首诗,称“青人是我的情人”。如果说青人是所有青人ers的情人的话,那么学活一定是他们爱的见证地。现在,青年人大的办公室因为学活整修被迫搬到了人大科研楼。由于临时办公室面积较小,几乎没有人会在这里“刷夜”排版了。曾经那种大家一起奋斗在deadline逼近时的生产力没了,心里的充实感也一下子不见了。因此,不仅是作为校园变迁的媒体见证人,更是作为一个对学活有着深刻感情的集体,青年人大在2013年11月18日与28日发表了关于学生活动中心的两篇详细而深入的专题报道。两篇报道一经发出,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些已经在工作的校友听闻后还向我们索要这些报道,想要看一看现在的学活怎么样了。

据了解,此次学生活动中心的修缮预计于2013年底完工。修缮完的学生活动中心将会一扫它原本给人留下的昏暗的第一印象,变得明亮而高端。其实从现实层面来说,修缮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可以的话,大家都希望学活的设施能够更加先进、办公条件更好、环境更优美,自然能给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但是俗话说的好,衣服旧了贴身,人旧了贴心。那么房子旧了,就算落满了灰尘,在那些尘埃里也能开出回忆的花来。就像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我宁愿它别变,我对它有感情,变了,我都不认识了。”

每一个曾经在学活待过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学活,他们对于学活的回忆或许是嘎吱响的木楼梯,或许是深夜用于排版的飞腾软件,又或许是天花板上跳下来的一只猫。时间过去那么久了,回忆却还那么新,自然也希望房子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笔者其实没有在学活经历过“刷夜”排版或写稿的日子,但是看着师兄师姐们讲述那里的故事时候的神情,也不难想象这座老房子对于他们的意义有多么深刻。修缮一直在进行中,老房子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惟愿所有人记忆中的老房子一直留存心间,惟愿未来走入学活的人们在明天创造更多的回忆,守候更美好的学活。

2012年我大二,在人大念书的发小第一次来大连,作为东道主的我带着他围着大工转了一圈,西山、东山、北山、校部,整个转下来花了两个多钟头。发小被大连经典的上坡下坡好一顿折腾,最后,当他终于看到食堂时,这个国防生小伙伴赖着死活不肯再走了。没想到2013年之后,大工的建筑面积再次有了新的拓展。这次建的可不再是一栋楼,而是一个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新校区。

虽然在大连,无奈不临海。曾经有多少大工学子是怀抱着在学校看海的梦想前赴后继踏上了来大连的火车,却发现校内哪来的海?连湖都没有,只有一条浅浅的凌水河。如今,新建成的大工盘锦校区彻底弥补了“大工无海”的遗憾。

2012年7月,一条大连理工大学与盘锦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的消息让整个大工瞬间沸腾了。大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你逗我呢,这哪是大连理工大学,这是盘锦理工大学吧!”紧接着,学校官方网站上挂出来的新闻里,我校可亲可爱的张德祥书记和盘锦市政府紧握的双手证实了这件事儿的真实性。

大家托着被吓掉了的下巴,迅速打开百度地图,脑补着大连到盘锦的直线距离有多远, 万能的度娘无情地显示,按照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最乐观估计,最短距离足足有近300公里。这下网上吐槽调侃声一片,人人自危,生怕接到要求搬到盘锦的通知。有人直呼,这下好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好开心!我终于与你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而最痛苦的事情则是:“呃,那个,不好意思。我上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画外音:“唉……又是一对可怜的异地恋啊。”

更有同学在网上义正言辞地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担忧,他说,难道号称从来不并校,不扩张,不盲目建设综合型大学的大工也按捺不住寂寞了?

这边质疑声如风雨般铺满了网络。同时,学校动作特别利索,官方不断放出盘锦校区的最新动态。慢慢的,大家对它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最初来的风声告诉我们,这是个真正的水上校区,校区即坐落在辽东湾旁,离大海零距离。有人心想,如此一来,那海子一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也有人打趣道,“还春暖花开呢,七级海风在大连还没吹够,新校区离海那么近,去那儿批发救生衣一定很有市场。”

这边的日子照常过着,盘锦那边的好消息一波接一波地传来。四月初放出的一组组图彻底颠覆了大工学生们对那儿的想象。红海滩上的体育场堪比标准的奥林匹克中心,教学楼四周人造瀑布倾泻而下。主教学楼前的天井广场,可容纳千人,在这样的阶梯广场上读读书,看看报,听主楼敲响的钟声,大学生活堪比偶像剧般浪漫。宿舍仍为四人间,但舍内增设浴室,洗衣间,储物柜,甚至还有客厅这种神一般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一条897米长的贯通的三层彩虹长廊连接了校内57栋单体建筑。长廊将校园一分为二,东部为教学区,西部为学生生活区。通过横向连廊将校园内主要建筑物连在一起,师生员工可以在连廊内通达各处教学或生活地点,冬天再大的风也不怕了,“住在盘锦校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风刮跑啦!”

但也有校友在网络上有些担心地忆起从前来,“想当年我们住的宿舍连个独立卫生间也没有,不也照样出人才。咱大工人的精神从来就是艰苦朴素,大学之道,可不在校舍里哟。”即便这样,瞅着这图片上童话一般的新校区,女生们纷纷点赞,吵着要去盘锦校区一日游。 “这与《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艾利斯顿商学院相比,也不在话下嘛!大工总算彻底洋气了一回!”

咱这种工科学校里务实学习的工科男们则客观而矜持地打听起了新校区的学科布置:海洋科学与技术、石油化工学科、数字生命与医疗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等主校没有的新型学科填补了大工原有的学科空白。“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校区发展宗旨迎来好评一片。书院制的管理模式让不同学院和学科专业的学生学习交流、生活娱乐在一起,有利于理、工、医、农、经、管、文、法、商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信息等方面相互交融、影响、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学业的交流。

2013年9月开学季,盘锦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虽然地处盘锦,但凭借大工在北方理工市场的金字招牌,首届即招有一千余名本科生和百余名研究生。为了给盘锦校区的兄弟姐妹们献上一场绝美的迎新晚会,主校从大连发了数辆大巴的艺术团演员去盘锦校区演出。演员们到那儿的第一天,我的人人就被盘锦校区刷屏了。高端大气上档次是他们对盘锦校区最一致的印象,他们一边忙着在校区里留下各种各样的美照,一边在社交网络上开玩笑般咆哮着:“放我回去高考!盘锦校区等我!”还有小伙伴们酸酸地说,母校这是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盘锦校区修好了,主校人民宿舍还缺个阳台呢!

虽然目前校区四周仍然较为荒凉,到盘锦市中心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也着实有些距离。但随着辽东湾专线公交车的陆续开通,可以预见的是,高校资源带来的人口和技术集聚将更大程度的加快辽东湾新区的发展,盘锦校区周边商圈的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耐得住寂寞,才看得到繁华。不仅是校区本身,学生自身也是如此,或求学于都市,或求学于山林。都市固然繁华,然灯红酒绿间不免眼波流转,暂且迷离了方向。而山海听涛间,风声雨声读书声沉醉水上校园。

责任编辑:张婷

猜你喜欢

话剧团盘锦校区
盘锦红海滩
西藏话剧团剧目创作演出巡礼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近十年西藏话剧团创作生态浅析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小动物话剧团
盘锦人工岛建设条件分析
盘锦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