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MOOC学霸

2014-04-29王桢

大学生 2014年2期
关键词:魔王导论学霸

王桢

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学霸”。

在我的印象里,

“学霸”属于每天晚睡早起,

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的女生。

而我的大学生活轨迹正好相反。

2002年,我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攻读物理。

大学时,我从不把上课放在心上。

让全班同学意外的是,

简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居然有人挂课,

那个人正是我。这门课的考试内容异常简单,

电脑开关机、windows日常操作、office打字……

在同学们怪异的目光注视下,

我交了50元补考费,过了补考。

可是,当我遇到MOOC,

两年内我获得了40多张MOOC证书,

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与计算机相关,

也使得我成了众人口中的MOOC“学霸”。

每周40小时学习,1小时娱乐

2011年年底,我无意间发现了斯坦福大学的3门网络公开课——《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导论》,这应该是MOOC的雏形。由于工作不忙,又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感兴趣,我注册了这3门课。

没想到,我的生活从此被打乱。

这时的MOOC,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极度缺乏经验。《人工智能导论》老师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都是资深计算机科学家,却总是处理不好服务器的宕机问题,因为到了作业截止日期,有大量学生涌入交作业。说到底,还是他们低估了学生们的热情和拖延症的威力。《数据库导论》作业负担沉重,压力大。上了两个星期的课,我不得不放弃。第一次与MOOC接触,我收获了两张证书。

有意思的是,Sebastian Thrun把《人工智能导论》发展成了一个MOOC平台Udacity,而《机器学习》则演变成了另一个平台Coursera。此外,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MITx(后来的edX)。MOOC进入了“三国”时代,我的平淡生活也戛然而止。从此,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MOOC——每周40个小时用于学习,1个小时娱乐。

在那一段时间,我几乎跟下了所有Udacity开的课,以及选读了Coursera和edX上感兴趣的课程。

短小精悍的视频、针对性强的随堂测试和生动有趣的涂鸦……Udacity课程让我着迷。在cs101计算机课上,老师会手把手教我们制作简单搜索引擎;CS373计算机课上,Udacity创始人之一、谷歌无人驾驶车负责人Sebstian Thrun,完整版解说无人驾驶车背后的原理……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当数《应用密码学》。

其实,我对密码学并没多大兴趣,觉得它偏数学。但是,这门课的作业让我欲罢不能。每一个单元的作业都是破解一个密码。有简单的,请看题:“1043928,3465932,3459621,4656872,0985268,5829654,1043928,3465932,3459621……请问下一个数是什么?”这样的题中隐含了规律性的周期结构,不难看出第7个字符串与第1个相同,答案非常明显——4656872。

当然,也有让我着急的题目。在讲解RSA密钥系统(如同一只锁配有两把钥匙,当用一把钥匙锁住锁,只有另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时,作业是16个RSA加密密码,只有正确解密12个以上密码才能得到这次作业的满分。解密方法显然不能按常规出牌,得找到加密的弱点。仅仅是这样也不算巧,厉害的是第一个被解开的密码是下一把锁的提示,以次类推。我花了20多个小时查阅资料,上论坛与“同学”们聊天,最终解密了12个问题。据老师说,要是有人能把16个问题都解出来那应该是出题存在问题,言外之意是无人能打开16把锁。

绝对时间杀手

一名印度高中生因在edX《电子电路》课上表现出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有人利用MOOC学习在谷歌找到了工作;有一批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得益于MOOC学习,结缘硅谷的大数据浪潮……而我仍在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之中。

edX的《人工智能》课让我回味无穷。这门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的,授课老师现场的授课被录像、编辑后放到网上,这意味着我与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们上的课完全一致。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作业——运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编程一款自动玩吃豆人游戏的程序。比如,先让吃豆人找到豆子,接着规划路线躲避幽灵的攻击,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高分。更妙的是,吃豆人要能自主完成游戏,并一天天长大。我非常喜爱这门课,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为此,我还编了一个故事:“吃豆大魔王出生于穷山恶水间,出生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吃的,努力地吃使劲地长。成长中,吃豆大魔王还要不断躲避坏幽灵的攻击。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吃豆大魔王不断地学习,渐渐成长为一代大魔王——无论面对的环境多么险恶,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全部的豆子,并将坏幽灵远远地抛于身后。”

在此期间,我在果壳网上发现了“MOOC自习教室小组”,为了认识朋友,我加入了小组。原本以为来这里的都是上过很多MOOC课的同学,聊了一圈,居然我就是那个上过课最多的人。于是,我被委以管理员的“重任”,回答问题推荐课程,并讨论MOOC发展问题——很多人抱怨Peer Assessment(同伴评分),努力做作业而被另一个同学判为“0”分的情况屡见不鲜;MOOC至今没有某一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课程质量问题……

也有很多人问我:“40多张证书,你如何坚持下来?”其实,我的答案只有两个词:兴趣和毅力。

《离散优化》是我投入时间最多的课。2013年6月底,我选了这门课。刚开始,我并没把它放在眼里,因为老师的讲课内容不多,作业也不多,只有6个编程作业,而且是9周内完成作业,这怎么都不算是重负担。一旦开始做作业,我就知道自己错了。6个编程作业,5个有相当的难度系数,在计算机术语中它们都是np问题(超级难)。

做第一份作业时,由于编程大意,导致计算机内存不足,我不得不重写了一遍。第二份作业我选择的算法过于耗时,根本不可能在几小时内解决问题,在交作业截止期的最后一周,我改变了算法才得以实现。第三份作业更难缠,我自认为选对了算法,但是,耗时两天阅读了多篇专业文献后仍无法正确实现,不得不另想办法。第四份作业需要安装一个辅助软件,不料装上了更麻烦。面对第五份作业,我真的害怕了,不敢下笔写程序。我耐着性子泡在论坛上,认真评估各种解决方法,最终一气呵成。这门课绝对是时间杀手,我每周都要花20个小时应付编程。当然,我也颇有收获,在成千上万的学生中我脱颖而出,最后成绩排进了前10名。有8名同学获得了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在论坛里分享经验外,我也收到做演讲的邀请。记得第一个向我抛出演讲橄榄枝的是北京师范大学Tedx社团。这可真难住我了,我本能地拒绝了——从小不擅长在公共场合表现,屏幕后码字还行。但是,禁不住软磨硬泡,我败下阵来不得不上台演讲。

演讲归演讲,自己上课的事还要继续。我加大了Coursera上的课程量,减少了Udacity的课程投入时间。MOOC已成为我生活中除了工作外最重要的事情。每个工作日的晚上,以及周末,我都会坐在电脑前听课。经初略统计,我每周用于上课的时间竟然近40个小时,只有1个小时用于娱乐。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我却自得其乐。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魔王导论学霸
聂鸿音《西夏文家和语言研究导论》出版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惊呆了 真正的学霸竟然都是“玩”出来的
我是『学霸』
“学霸”进行时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学霸的幸福生活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