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

2014-04-29王厚明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王厚明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任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心与心的相连。作为休戚与共的两个群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是如此,也会面临因政治立场和根本态度差异导致的貌合神离。“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则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

“近而远之”多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中间,因为他们尽管身处群众之中,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关心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不打不骂也不爱的淡漠,不冷不热也不亲的暧昧,即使和群众有接触,蹲点下乡住家或是谈心交心,也是迫于上级要求或应付检查走走形式,与群众心热不到一起、话说不到一块、工作打不成一片,虽然离群众很近,却始终打不开群众的心扉,走不进群众的心灵,甚至对群众蔑视厌烦、颐指气使。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党性的问题。探寻“近而远之”其中缘由,既是根本态度发生了偏差,对人民群众是主人是英雄的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缺乏感情上贴近、思想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的真情,也是政绩观名利观有了位移,党的宗旨意识不强,认为与群众交往相处并无获取功名利益的价值,而把心思精力都用在了联络商贾、迎上媚权上。可见,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虽近心却远的“近而远之”。

如果“近而远之”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群众对党员干部只会有职务和权力上的敬畏,而难有发自内心的真心追随,“敬而远之”也会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情形下,表面上看似敬礼问好尊重有加,其实并不会有掏心窝的真心话,也难有一条心的跟着干的情形。当“敬而远之”的“远”成为“抛弃”的代名词,血肉的联系就会变为危险的脱离。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至今仍十分深刻,上世纪70年代,苏联社会所谓的“夜间人”现象几乎已经普遍存在。这些人以知识分子、大学师生和官员为主体,在白天,他们时刻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高唱赞歌;而到了夜间,他们则进行秘密集会,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乃至嘲讽和抨击权贵。参加过罗共最后一次党代会的老同志说,齐奥塞斯库在全会上作报告时,被全体起立的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打断达数十次之多,但当他们夫妇逃亡时,竟没有一人伸以援手,这些前车之鉴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警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一开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光辉旗帜上。只有心里装着群众,贴心服务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才能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有句话说的好,群众在干部心中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同样,干部的心离群众有多近,群众的心就离干部有多近。历史上,贴心爱兵亲民之举不乏其例,吴起为士兵吸脓,士兵心甘情愿为他战死沙场;白居易被官员讥讽为“贵贱杂处,不成体统”,而百姓却为其修建了“白公祠”永远纪念;范仲淹用一生积蓄购置千亩“义田”供贫困百姓耕作,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丰碑;为民书记郑培民“万事民为先”,苗民为他编唱了1800多首苗歌,录制了300多盒磁带。今天,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需要面对面,但更重要的在于心贴心,由此须谨记的是,“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的两个“远”字,尽管不是地理上的距离,却是心灵上的鸿沟,是需要用真诚和党性来跨越的。

责任编辑:刘芳玲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员干部要姓“党”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