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质教育与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2014-04-29陈菊珍占高波刘江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督导均衡发展

陈菊珍 占高波 刘江

【内容提要】 师资均衡是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直接影响山区农村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推进的重大障碍。本文从教育督导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 教育督导 县域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恩施市教育督导办公室。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30-02

基础教育领导

JICHUJIAOYULINGDAO

基础教育领导

JICHUJIAOYULINGDAO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达到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中小学加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而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中,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机。兴趣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

创设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位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快乐地学习?教师只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不高、精神不振,极易导致学生缺乏激情,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课前律动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在课前律动时,要像导演一样自导自演,充分发挥特长,把学生所有注视的目光都吸引过来,这样才有助于上一堂成功的课。

创设一个“交流的课堂”。交流,就是看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掌握与否,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这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综合锻炼。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因此,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创设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唱主角,这样会剥夺学生自由的空间;而是应该让学生唱主角,自己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去感悟,在阅读中感悟学习,在学习中感悟阅读。

创设一个“效率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广大教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打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将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为行动;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活泼、生动、愉快地学习,自觉获取知识。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会学”

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如果离开了或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任务则难以实现。所以,要利用课堂教学结构,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活动为主、以学生活动为次的教学模式;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积极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教学生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问题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积极思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这说明他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试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学生从哪些方面质疑时,不能只局限于提“某某词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之类的问题。质疑内容的范围可以很宽泛,一般来说主要有四类:一是疏通性问题,主要指文章表面的疑问;二是深究性问题,主要提有关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三是鉴赏性问题,主要提有关表达方式的疑问;四是评价性问题,可以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修改意见等。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质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解到评价,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生学会解疑。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那么,谁来解疑呢?若只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解疑,课堂就成了“答记者问”。教师在教学时,不管是容易的问题,还是较难的问题,都可以发动并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学生要解疑,就得读书、思考、讨论,这样就养成了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发展个性,让学生“学好”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施展,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效果最终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外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内容上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限制,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课外活动只有贯彻自愿原则,从学生兴趣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当然,有的学生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二是灵活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在内容上,可以安排唱歌、跳舞、书法、武术、篮球、电脑、读书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既可以安排在教室中开展,也可以安排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号召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活动。三是自主性原则。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能力,发挥爱好和特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开展独立活动,使他们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活动的规划、组织、开展等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教师只是起辅导性作用。四是创造性原则。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掘智力、走向成功的内在潜能。其发展目标是创新性、开放性、批判性,其外显指标是动手实践能力、好奇心、想象力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帮助学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逐步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教育督导均衡发展
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督导评价三个基本职能的分析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初探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关于“教育督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