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2014-04-29徐立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合理实效新课程理念

徐立美

【摘要】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在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数学课程的学科性,又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既要重视数学活动的体验性,又要体现教师指导的合理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实效;适用;合理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对象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现象有待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从而使课程改革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要注重数学课程的学科性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重视三维目标的形成,以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但是,在实现多元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如何处理好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凸显数学课的特点. 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为使学生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年历卡中,找出闰年和平年的年份,并按年份顺序依次填写在表格里,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应该说,这为学生主动探索闰年的规律提供了不错的途径与方法. 可是教学时,有学生却说“闰年的年份都是开奥运会的年份”,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交流:“你对奥运会知道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气氛热烈,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课后交流时,执教者认为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 可我觉得,数学教学不应忽视其学科性,这里教师可以接着用“奥运会每几年一届”的提问,启发学生认识“每四年一闰”,而不必喧宾夺主,花过多的时间交流、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因为这是数学课.

目前的数学课堂,针对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并交流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想法,教师都加以肯定和鼓励,可最后没有统一的方法或结论,并且认为这就是学生的生成与主动建构. 如,在“认识厘米”一课中学习量长度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量法:以0刻度为起点测量,直接读出长度;不以0刻度为起点量,用两刻度数相减得出长度. 我们很多教师常常会特别表扬不以0刻度为起点的量法,因为这样的方法有“创意”. 学生通过测量获得方法并体验方法多样是可取的,但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一般以0刻度为起点进行测量,比较方便. 因此,实现数学课堂多元的教学目标,必须从数学的学科性出发,始终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和学习,发展应用意识. 但是,也有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缺乏合理性.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一开始出示本地的几个标志性建筑,说:“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接着全力渲染所在城市是旅游胜地,带领学生观看该市旅游景点的录像,镜头所及的是山清水秀、花红叶绿……在学生禁不住赞美与感叹时,教师设问:“为什么会感觉这样美呢?”同时图像定格在景点中的蝴蝶、水杉、宝塔、寺庙等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图像上,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点?当时,我看到学生还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很难集中精力观察这些物体“两边完全一样”的对称特点. 最后,只能在教师给出答案的引导下,完成了“观察”与“探究”. 如此创设情境,教师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合理的情境创设应该使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相应的数学原理,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三、要重视数学活动的体验性

新课程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然而,许多课堂里虽有活动,却没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数学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可能性”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对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装有红球、黄球的口袋里轮流摸球,依次记录并在全班交流. 接着,要求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匆匆给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的结论. 应该说这样的小组活动是需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 如要求学生注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其他同学分别摸到的是什么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如再摸一次,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联系活动过程和生活经验,才能实实在在地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要体现教师指导的合理性

新课程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交往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但是,一些教师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开放性教学的背景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显得牵强.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120 × 3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有的学生把乘数3和0对齐,有的学生把乘数3和2对齐,教师分别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演算. 原以为会出现两种算法,可这两名学生都是从个位起顺次乘到百位. 教师只好硬着头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第二名学生说的时候发生了口误:“先用3乘0得0”,没等学生喘气,教师很快接过话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是不是先用3乘2得6,接着再用3乘1得3,最后把第一个乘数末尾的0移下来?这名同学真聪明!”这是有效指导吗?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解释、说明是为了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合理的、恰当的,而不是越俎代庖.

新课程的实施正在继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反思与研究,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新课程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猜你喜欢

合理实效新课程理念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创造性处理和运用初中化学教材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