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气味语言”
2014-04-29曹福成段明月
曹福成 段明月
每种动物都有一套通讯的独特办法,其中有些动物使用的是“气味语言”。它们发出的有味的化学物质,可以用来标明地点、鉴别同类与敌人、引诱异性、寻找配偶、发出警报或者集合群体。但是,它们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葬身于自己的这种特殊本领。
但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不都是鼻子。比如,昆虫是用头上的触角来分辨气味的,而海洋哺乳动物鲸是靠舌头来感知气味的。
前苏联科学家用臭虫做实验。臭虫稍一受压,即散发出臭烘烘的“芳香”质,剂量不大,但足以使周围的臭虫不再爬向它所在的地方;如果压得再重一点,发出的“芳香”质浓度便增大,表示“我要死啦”。这时,附近的臭虫“弟兄们”就屏息静伏,庆幸自己没有落难。
前苏联科学家分离出一种耗子芳香质,表明“老鼠先生到此一游”,涂在鼠夹鼠笼上,前来送死的老鼠大增。后来又分离出另一种芳香质,表明“鼠君游此,心旷神怡”,这下子连警惕性最高的老耗子也顿释疑窦,欢欢喜喜地落入圈套。
昆虫吸引异性的性引诱素是保证昆虫延续后代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有性引诱素,雄舞毒蛾能被半公里外的雌蛾所吸引,雄蚕蛾则可找到两公里半以外的雌蛾。而天蚕蛾、枯叶蛾的雄蛾,则能被4公里以外的雌蛾引诱。
性引诱素是一种极其微量的化学物质。一只雌舞毒蛾仅能分泌0.1微克性引诱素,但这已足够诱来100万只雄蛾。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雌松树锯蝇,其气味能招引约1亿只雄蝇。由此可见,雄虫的性引诱素接收器是极其灵敏的。雄虫的接收器就是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就距离、精确性和反应敏捷性等方面来比较,昆虫触角要比目前的雷达的性能好。可以设想,昆虫触角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原理将为新型的航空雷达提供设计原理。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终于搞清了家蚕蛾、舞毒蛾、棉铃虫等昆虫性引诱素的结构,并人工合成了多种人造性引诱素。这就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捕杀害虫的有效方法。只要把一种雌虫的人造性引诱素置于涂有虫胶的捕虫器上,这种昆虫的雄虫便会兴冲冲地飞来自投罗网。人们还可采用一种“扰乱法”来消灭害虫,使雄虫无法辨别单个雌虫放出的性引诱素。雄虫找不到雌虫交配,害虫也就断子绝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