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与教学探索

2014-04-29胡海燕赖林弟孟晓佳胡克满

计算机时代 2014年2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计算机

胡海燕 赖林弟 孟晓佳 胡克满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开发并设计其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以熟练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优势进入相关行业,辅助其完成相关专业工作任务,以真正达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目的。调研和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效果显著。

关键词: 计算机; 应用能力; 教学研究; 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2-56-03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使得学生或学员获得某种个人职业技能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人才素质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既是文化课程的基础教育,也是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教育手段,更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1-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教育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应用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跟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今后就业岗位中有能力自我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这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该课程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方向[3-4]。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与学习数学、法律、英语等一样重要,也具有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基本概念,注重实用技术和在学科中的应用。该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应用,它具有和其他课程相互融合辅助学习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会对将来的后续课程学习乃至就业产生影响[5]。

从查阅的文献[1-7]资料来看,许多专家学者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不少学者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方法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很少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能力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本文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尝试在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探讨因专业不同而培养侧重点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突出了因材施教。

1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基础部或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负责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比如:教材统一化,教案统一化,课件统一化等,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⑴ 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公共部门负责教学,教案与课件统一,这使得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文、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重点引导,无法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融合以达到辅助学习效果。

⑵ 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相同专业的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要高一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带来困难。

⑶ 教学的方式、方法单调。由于基本上是采用统一教案、统一课件,故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大同小异。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一次与机房上机操作一次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缺乏在课堂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⑷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这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内容依据市面的教材,而已经出版的教材内容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以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例,部分高职院校仍在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等内容,而目前较为主流的Win7、Win8、Office2007及以上的版本却不予介绍。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在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过程中及时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自编讲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

⑸ 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是以浙江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为依据,采用上机操作形式,甚至有些院校以省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替代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而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难免会让人理解为应试教学,失去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最基本意义。考证只是水平的象征和检验,绝不是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作用是辅助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学习的需求统计与分析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同时对电子、化工、建筑、会计、英语、市场营销等涵盖工、理、文、商科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不同的模块需求各不相同。图1至图6所示为不同专业学生对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模块需求的比例分布图。

3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我们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如图7所示。图7中,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进行了学生学习需求统计和分析。

从图7我们可以发现,各个专业对Windows操作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需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对上述的四大模块加强教学。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在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等方面要求高一些;同时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也同样有着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中英文字录入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要求比其他专业都要高,我们认为这与学生未来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探索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

⑴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课程组授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文理工科在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达到有的放矢。

⑵ 教学团队分工与协作。从原来的教研室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教材,到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备课,并将模块备课的授课资源相互分享。同时每位教师也依据不同专业班级有选择性地对模块内容进行增减[8]。

⑶ 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对每一次课程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内容上更加突出计算机的实用性,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补充授课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课堂边学边做。授课地点选在实验室,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理论后操作有一定的区别。

⑷ 考核方式创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辅助其他课程学习。考核不应只是将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提高效率。比如,每年毕业班的学生都会因毕业论文格式而纠结和烦恼,课程组成员在讲授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时就以我院的毕业生论文及论文格式要求为例进行排版,让学生提前学习论文排版。毕业生就业求职简历的制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课程的学习实用性。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非计算机专业类高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案,通过大量的调研,并结合课程组成员多年的经验,在关注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不同要求的同时,又兼顾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通用性特点,给出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交流动态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育教学设计方案雏形。从而改善了现阶段各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推动了高职教学职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

[3] 蔡庆华.大学计算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吴秀娟,李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3:9-11

[5] 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0-172

[6] 舒涛.基于三层C/S模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2-4

[7] 包空军,尚展垒.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7.1:32

[8] 胡海燕,孟晓佳,胡克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建设初探[J].成人教育,2012.10:65-66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