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预后影响
2014-04-29邢晓萍姚琳
邢晓萍 姚琳
摘要:目的 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将50例轻度及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药物治疗加综合心理干预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冲动行为发生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实验组在治疗依从性、远期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干预;疾病复发
精神发育迟滞(MR)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通常指18岁以前),由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所引起,以智力发育不全或受阻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出现攻击性、出走、毁物、饮食障碍、自伤的问题,社会危害大。我们采用综合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两者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2012年住院患者,入组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1],并与监护人一起生活。同时排除重症精神病、长期卧床躯体功能障碍及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1.2.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共有14项,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和工具性ADL(IADL)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组成,1~4分依次为自己完全可以做、有些困难、需要帮助、根本没办法做。ADL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调查。总分最低14分,为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为56分。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13分,或总分≥22,为功能有明显障碍。
1.2.2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均按常规医嘱服药并进行常规的心理康复指导,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如下的干预:①举行1次/月患者及家属间的交流会,内容主要为精神病科普知识讲座,提供精神科健康教育手册、精神康复报、有关精神疾病的科普书籍等,让家属了解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副反应、心理行为治疗的知识、家庭监护及照料、社会康复等相关知识。患者出院后继续提供家庭干预(出院6个月内1次/月,6个月后每3个月1次,采用电话咨询、来院复诊或上门访問等方式,调整家庭交流方式,督促患者服药;② 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与训练:教育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由简单内容开始,逐渐增加其复杂性,尽量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患者共同参家务劳动。培养自我照顾生活的能力;③鼓励患者走出家庭,多与人交流,多参加社区活动,帮助患者,培养一定的社交技巧,鼓励和支持患者参加集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功能为一体的"精神残疾人日间康复照料站"一"阳光心园"。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入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首次住院20例,反复发作30例,已婚12例,离婚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实验组25例),对照组有2例脱落,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之间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 分别在6个月和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DL量表的评定(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6个月和1年后实验组的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IADL)及ADL总分均比对照组小,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将实验组在6个月后和1年后进行比较,1年后各项总分均比半年后减少,两组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两组之间服药依从性、冲动行为发生率、复发率的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 讨论
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来延续住院医疗护理的功效[3]因此,综合心理社会干预能有效建立一个良好的协调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精神症状的缓解和自知力的恢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社会心理康复模式。在治疗阶段,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及家庭成员精神卫生医学知识指导,调整家庭角色,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正确对待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可缓解家庭的负性情绪;社会康复阶段,主要用医学、心理、社会知识帮助家属和患者掌握药物的自我管理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提高患者及家属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鼓励患者分担家务,参加社会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和降低复发率精神发育迟滞者往往表现出高激惹性,在进行家庭干预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经济活动、社会责任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社会危害行为的话题。尤其是语言和情绪上表现出的责备和冷漠更是不可取。
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持续巩固治疗是防止精神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改善精神疾病的关键[4]。本文研究组在进行分别为期6个年、1年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后,患者的PSMS总分、 IADL总分、ADL总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服药依从性明显增高,冲动行为发生率、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给患者和亲属提供各种学习知识、相互交流疾病体验、探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互相支持和理解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消除负性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奠定基础[4]。有了良好的家庭支持,也促进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和情感交流,减少了情感和社会功能的退缩,定期的家访使患者获得生活技能及社会技能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生活内容更丰富,生活质量也会提高。可见综合心理社会干预能有效地改善出院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7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4,166-8.
[3]王彩荣.社区健康教育程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15):66-67.
[4]蒲金玉,等.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8(3):163-165.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