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学教学目标中的误区与对策

2014-04-29孙英华孙风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误区对策

孙英华 孙风云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然而,在数学教学目标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的误区,导致教学目标的错位、过偏及过虚。对此,笔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从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导向;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入手,以期真正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目标;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39

《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进行到了第二轮,我们环翠区教研中心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把重心落在目标与达成的研究上,课程标准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总体期望,而且必须经过课程标准——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样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并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具体教学情境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常常重视不够,或有些偏移。

现象一:教学目标错位

案例1:“圆的对称性”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 会运用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这样的教学目标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而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现象二:教学目标过偏

案例2:“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 学会求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 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分析: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目标的设计明显过偏,只有知识性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

现象三:教学目标过虚

案例3:“合并同类项”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分析:“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形同虚设。这个目标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上,但是任何课堂都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如何有效避开误区,向优质高效课堂发展,我们在校本教研和区本教研的基础上,邀请威海市、环翠区两级教研中心领导、专家一起探讨。现在我们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导向

1. 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教师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研究如何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二、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教师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以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2.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3.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四、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一般认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的主体(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般指学生)、行为过程(达到目标的具体教学行为,通常以行为动词叙述)、行为条件(指具体行为的有关情境,如利用什么教学媒介等)和表现程度(指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在经历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的过程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理解(行为过程)多项式乘法法则(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在不会引起误解或产生多种解释的前提下,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如:“知道(行为过程)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的事实(行为表现程度)”。

案例:“圆的对称性”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想的学习活动,经历探索圆的轴对称性质,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初步掌握垂径定理;

2. 了解弧的中点、弦心距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弦、弦心距以及半径之间的证明和计算问题;

3. 感受圆的轴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误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走,找对策去!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