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

2014-04-29章国强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互动课堂互动师生关系

章国强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互动 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 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4-01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构建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一,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其二,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前提两个要点。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交流的四个维度。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信息时,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1.要恰当地体现出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在教学中,我们要传递多少信息?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以什么样的信息传递为主?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了然于心。

2.要基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实然状态。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对某篇文章、某个知识点理解的实然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才能找准下一步行动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重视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只有建立在学生起点能力之上的双边交流活动才是有效的。

3.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基础教育的性质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又以创新思维为标志,创新思维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为他们灵感的闪动创设机会,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性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建构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二、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它可以在导语部分设置,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总之,它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一节课的上位问题不宜过多,否则,容量过大,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所谓深层理解,指的是学生所学的新内容已经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构建新知。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层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要多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解说具体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从几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

三、教师要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

那么,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难度大的也好,难度小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在把握好双边活动的四个维度的基础上,既要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又要不断地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在我们的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中,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和更深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 霍益平

[2]《视觉心理学》 章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教育心理学》 J.M.索里 [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4]《中物理課堂教学中低效教学行为案例分析》于东威 范应元 胡象岭《物理教师》2011年第25卷第8期

猜你喜欢

互动课堂互动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沟通合作中实现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