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小学计算法则教学
2014-04-29翟珊珊
翟珊珊
【摘要】 小学计算算法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方法,才能拓展教学的深度.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小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样对于小学计算算法的研究也受到了业内教育人士的重视. 论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研究经验,将从心理学理论对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模型、算理研究、算法法则、巩固拓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化我国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研究. 相关论点仅为本人近年工作所得,其中有待改进之处,希望业内研究人士指出.
【关键词】 心理学;小学计算法则;模型;算理;教学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较为简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意识,进行数学启蒙,并形成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生由于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有限,思维也比较简单,在数学学习当中,遇到理论性强、数据较为烦琐的知识时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而小学的计算法则教学虽然比较简单,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算理能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吃力. 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合小学计算法则教学的案例进行论述,类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他知识方面.
1.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型构造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较弱,理解的深度也不足,尤其是在数学理论和应用的教学中,小学生表现得比较吃力,因而需要借助其他的手段来增强其抽象思维的能力,便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搭建思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数学模型的构造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由形象向抽象转化,帮助其深入地理解. 以加法法则的教学为例,如在计算15加3的算法时,可以利用塑料小棒进行模型构造,首先每5根小棒捆成一捆,总共是3捆外加3根零散的小棒,问学生15加3等于多少. 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己将3捆小棒和3根分开,并且一根一根计算得出18的数值,让学生在心里建立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为后续的操作增强其信心. 然后引导学生将两捆5根的小棒做一部分,另一部分是1捆5根的和3根零散的,两捆5根的小棒是10,剩余1捆5根加3根零散的是8根,这样10加8就得出18的正确结果. 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中会形成自我的思考,探索两种结果得出的方法,前一种一根一根相加比较费时费力,而第二种方法相对简单,并且快速,学生在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选择与总结,15加3时,分割成10与5 + 3两部分,为算法的对齐法则打下基础. 虽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非常简单,但由于利用了心理学的暗示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地总结其中的好处,在抽象与形象中相互转化,得到一个更加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 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数学模型的构造是一种解决方案和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模型的学习理念,在解决问题时积极思考,以直观、明了的方式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模型的构造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模型的意识,便于数据的采集与操作,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基于心理学理论计算法则的算理研究
虽然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得出计算法则的正确结构,但是计算法则的算理还没有在学生内心深入地建立,因而需要借助书面的数学运算,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基础上,阐释两位数加法的算理理论,以帮助学生能够形成计算法则的理论化方法,可以应对以后的其他类似的多位数的算法法则. 书面上的算理是计算法则的理论化的总结,是一种数学方法,只有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巩固. 以上述加法法则中15加3的案例分析,相同的数位要进行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对应,十位数与十位数对应,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个位数5 + 3为8,十位数1加0为1,则结果是18. 此方法与上述数学模型构造中2捆5根与零散的3根加5根有很大的相似性. 可见,模型构造中的心理暗示作用为算理算法做好了铺垫,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正确性.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计算中得到快乐,强化算理的理论知识. 算理教学是落实到计算法则的根本,作为一种总结性的理论,在实际的学习中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正确性,作为一种理论方法,需要经过心理学的逐步引导,在学生内心树立算理正确性的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加法问题. 以此类推,计算中的减法法则同样可以用15减3来进行数学模型的构造,然后是算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减法对齐的计算意识.
3. 引导学生建立计算法则理论总结的能力
学生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的成分比较大,心理学上认为长期处于感性认识会导致认识事物的偏差,因而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思维,解决了诸如15加3的加法运算,但是缺乏理性的总结. 因而符合逻辑性的思维至关重要,必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当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教师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解决计算问题的总结,适当地要发挥教师的权威,对总结的理论加以阐述和确认,即数位对齐的正确性,学生在得到明确的指导之下,会形成理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觉地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方法,二者相互结合、转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拓展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是教会学生简单的诸如15加3的加法运算,当面对百位数和千位数的加减运算时,学生就会显得很茫然,并且由于多位数的加减运算涉及借位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 如果缺乏必要的课外拓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就会变得很孤立,不能变通运用到其他的场合当中去. 并且运用场合的局限性还会减弱学生的记忆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忘记相关的知识. 通过心理学的教育,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其一,进行鼓励,对积极探索多位数计算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带动起来,拓展计算法则的应用领域;其二,给学生安排多样化的数学题目,如关于进位、借位等计算,例如16 + 7,67 + 38,12 - 4,103 - 25等计算,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地应用过渡,要求学生写下解题思路和过程,以便在其后进行指导,避免学生走入误区;其三,通过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要求学生将计算法则描述讨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组织计算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投入到算法探索、总结、巩固的过程中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此外,小学计算法则的拓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算法法则拓展到课堂以外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例如我国省份的计算、家用电器的记录计算、在超市找零的计算等都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拓展了其应用的范围,感受到计算法则的实用性,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5. 结 语
心理学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小学计算法则的教学探索,运用心理学进行鼓励、引导,可以丰富教学的手段,相关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力.浅谈当前环境下小学生数学教育学习[J].中国教育报,2010(6).
[2]王薇雨.小学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经济,2008(11).
[3]宋玉祥.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J].山东科技与经济,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