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4-04-29张宏根汤述翥
张宏根 汤述翥
摘要
针对作物育种学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经验性,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案的编写及授课技巧,以及如何增强学生对农作物感性认识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改进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 教学能力; 感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154-02
AbstractAiming at theoretical, practicalness and experientialism of Crop Breeding, teaching reform was explored from aspects of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kills, editing the teaching plan and raising students perceptual knowledge on the crop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rop Breeding; Teaching ability; Perceptual knowledge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及优秀的育种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当前作物育种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基于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学的教学现状,对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探索。
1加强中青年教师传统育种实践及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目前,扬州大学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课等,课堂教学是完成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作物育种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 2003 年出版的张天真主编的《作物育种学总论》,包括绪论在内共20 章的教学内容[1]。由于学时所限及教学内容相关性,扬州大学编写的教学大纲已将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3 章内容合并为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一章内容作简要介绍,另开设了作物生物技术导论选修课,相关内容在此课程中精讲。诱变育种和抗逆性育种这两个章节以自学阅读为主[2]。由以上作物育种学教学内容相关调整可以看出,当前作物育种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育种相关理论方面,需要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育种实践经验,否则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扬州大学农学院近十年来新进校教师均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要获得博士学位,需发表相关专业论文,而传统育种实践内容则较难发表论文,新进校教师博士求学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及精力集中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因而普遍具有较强分子生物学素养,育种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与此类似的是,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主要以论文发表为主,当青年教师入职后,考虑到升职称等现实的压力,高校内中青年教师乐于从事传统育种工作的人员也较少。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与经验的获得不同,育种经验的积累无法通过课本学习来获得,需要经过自身育种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在目前情况下,作物育种学教学一般配备两名讲课教师,一名讲授传统育种内容,要求具有丰富的育种经验,另一名讲授生物技术育种内容。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从事育种工作的老教师逐步退休,要上好作物育种学这门课程,必然要求中青年教师尽快加强育种经验的积累。
要完善中青年教师育种经验积累,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发挥有丰富育种实践经验老教师的“传”“帮” “带”作用。这就要求中青年老师要多听老教师授课,多参与老教师的育种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青年教师可以获得育种传统育种理论与经验的传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分子生物学知识与传统育种理论结合起来,加深对传统育种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青年教师有必要在老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育种工作,加强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青年教师要多跟老教师了解当前不同作物品种育种及生产的现状,有机会的话要到生产一线去了解当前不同作物生产的现状及与育种家进行交流,增加对育种工作发展趋势的认识,这样上课时能够给学生提供新鲜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对农作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与农学类其他专业课一样,作物育种学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习者对农作物及农事活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21世纪后,与其他农业院校一样,扬州大学农学院所招收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尽管所招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但从事过农事活动的学生非常少,因此学生普遍对农作物缺乏感性认知,这种情况随着90后大学生入校显得更为明显。以该院为例,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以及二年级上学期各安排一周农忙实践教学活动,据笔者观察,部分学生对水稻、玉米及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并不能准确识别,多数学生对播种、拔秧、栽秧等农事活动完全不会,更不用说了解不同作物的特性。但在育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中教师会下足工夫去教,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相关知识来应付课程考核。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课程考核,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并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生对农作物及农业活动的感性认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
为了解决学生对农作物及农业活动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扬州大学农学院已开始了一些改革。例如,自2010年开始试行本科生的青年导师制度,就是将刚入校农学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中青年教師的课题组,每个教师带2~3名的本科生,期限为3年,直至其毕业实习结束。这样,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利用学习空暇时间可以参与到相关课题组的项目中去,提早接触相关专业知识。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从事科研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农作物的感性认识。经过3~4年改革实践,
效果已初步显现。2014年,相关制度已在该院全面推开。
除此之外,还应改革部分低年级开设的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考核办法,例如专业实践课。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该课程考核办法按要求需进行试卷考试,因此部分章节教学活动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与考核办法显然不符合当前“教”与“学”的需要。因此,笔者以为,专业实践课应主要以田间结合农作物实物实景讲解为主,可以做到老师讲,学生观察与提问。考虑到每个班级人数都在30人次左右,应将班级分成几个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控制6~8人,进行分组讲解,以保证教学效果。考核时,可以采用学生与任课教师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任课老师提出2~3个问题,让每个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打分。这样既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试卷考试,又可以使学生增加对农作物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备课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需灵活,注重启发式教学
授课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门课离不开好的备课教案和讲课技巧。作物育种学的教学时数与过去相比有大幅度下降,教学计划只安排了 3 学分 48 学时,尽管扬州大学农学院已根据课时安排及时修订教学大纲,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仍然偏多。如果按照课本全部讲授,则很难讲深讲透。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精选,提炼出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讲解的重点、难点。要做到这一点,中青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作物育种学教材相关教学内容做好教案编写工作。在此过程中,中青年教师需结合自身对作物育种学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将要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完善,对已学过的知识点或教材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适当进行精减与更正,对提炼的重点难点进行教材之外的内容补充,不宜按照教材抄写。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对相关教学内容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相关教案最好请有经验的老教师过目,对教案中不足之处反复修改,完备教案。好的教案能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具备了好的教案则需要好的讲课技巧才能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因此,中青年教师需要完备自身的讲课技巧。以往,由于课时所限讲课内容较多,在教学中采用单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对于中青年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避免单一多媒体教学的缺陷,板书要突出重点,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课件应主要以图片为主,图片要清楚形象,少量的文字可以对板书内容做有益补充,不宜重复。同时,在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中要注意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合适的时机与知识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中青年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多次试讲,做到熟能生巧,同时可以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到堂听课,请他们指出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通过以上努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33.
[2] 湯述翥,张宏根,邓德祥.“作物育种学”理论课授课艺术浅谈[J].中国农业教育, 2011(2):57-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