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伯章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2014-04-29朱季康
朱季康
摘要:童伯章是接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近代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并付诸实践。他秉持着存诚、能贱、淡泊金钱的树人宗旨,坚持教学与专业并进的师资培养,实行严格与开明并存的学生管理,贯彻文实艺并立的课程设计理念,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童伯章;教育管理;存诚能贱;文实艺并立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43-04
童伯章,名斐,字伯章,同治四年(1865年)生于江苏宜兴芳桥镇,民国21年(1932年)辞世。年少时,家贫,乃奋志向学,曾入江阴南菁书院接受传统经学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后为宜兴周铁桥竺西学堂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常州府学堂筹建,屠元博奉乡梓所请,任常州府学堂监督(校长),43岁的童伯章被其聘为教员,兼学监。辛亥革命期间,童伯章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曾任光复后的常州军政分府秘书长。民国2年(1913年)屠元博北上任职议员,童伯章受江苏省公署令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原常州府学堂)校长。民国14年(1925年)离职,后被上海光华大学聘为国史系主任、教授。逝世后,归葬宜兴。从晚清举人、府学教员,到成为民国新学堂校长、大学教授,童伯章先生一生躬耕于教育事业,存诚能贱,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等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童伯章先生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育管理有独特的思想认知,这些思想认知丰富了其教育实践,缔造了“苏南五中(今常州中学),苏北八中(今扬州中学)”的佳话。作为一名接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并从事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的这些教育管理思想与成功实践具体则体现在其树人宗旨、师资培养方式、学生管理、课程设计、教育导向等方面,对于我们研究近代转型期教育者的思想与活动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存诚、能贱、淡泊金钱的树人宗旨
童伯章上任省立第五中学校伊始,就确立了“存诚”、“能贱”的校训,将其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大礼堂。“存诚”出于《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本意心怀坦荡。童伯章解释为做任何事情,都应心怀坦荡。能贱,并非心胸行为龌龊低下之意,而是心态平和,不高自矜许,能够做平凡人,做平凡事。将此两词作为校训,可见童伯章的树人宗旨。
存诚者不为外物喜好所惑,坚持内心的根本。童伯章曾谈及做人于境遇不同之时的态度。“达而在朝,命也。穷而在躬,亦命也。”[1]在任何时候,只要能做好自己,“于天无怨,于地无尤”[2]。他教诲学生于学习要发自内心,不受外界干扰。“居易以俟命焉耳。其治一艺、攻一学,视为终身之事,非为一时标榜之计。虽艰苦卓绝,而偶有所得,则旷然自怡,与穷通得丧,初不相蒙也。”[3]
能贱者才能于平凡之中有不平凡之心胸,有不平凡之志向。童伯章曾记其前任屠元博每日坚持著述《蒙兀儿史》一事,称为“然天下之事,皆痴鬼所为”[4]。认为正是在这种每日的平凡坚持中,坚持信念,能做出大的成就。童伯章自身也躬行能贱观。如其晚年生病,休养于浒墅关其四子童致骞家中,命其子将大有蚕种制造厂总部全班练习生的作文拿来批改。“练习生听到大学教授为他们批改作文,感激涕零。”[5]以大学教授之贵来批改练习生作业,足称能贱。
存诚、能贱的校训感染和影响了省立五中的师生,从吕叔湘、张太雷等毕业生的人生表现来看,童伯章的树人宗旨对他们成人、成材影响巨大。在童伯章的《车声》诗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其存诚、能贱的心胸:“利薮纷纷逐鹿来,多应捷足见高才。空山何处轻名士,安步康庄自往回。”[6]
于存诚、能贱外,童伯章还强调淡泊金钱的人生观,他出身贫贱,但却不为金钱所蒙蔽,一生坚持教育至上,不以财利为人生奋斗目标。曾以《金钱无裨于生命》为题,讲述了太平军攻陷宜兴期间,有一富豪某甲及一赤贫者某乙皆出城逃难的故事。富豪携带两个银宝,而赤贫者携带两个西瓜。“中途,某甲汗如雨注,口渴异常,苦不得水。某乙则剖瓜而食之。某甲垂涎甚,欲以一宝易之,不许。二宝皆易予之,亦不许。待乙尽其肉而余其皮,始许以二宝易之。某甲欣然食其皮而予以二宝,遂免于死。”告诫学生“世之贪夫财奴,闻此当亦悚然而惧矣”[7]。
二、教学与专业并进的师资培养
在童伯章担任校长期间,省立第五中学校名师辈出。他聘任了陆殿扬、吕思勉、史国干、吴山秀、杨孟懽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型教师。其中陆殿扬后任南京第一中学校长,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吕思勉为我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史国干善诗文、书法、篆刻,尤精文字学,吴山秀古文功底深厚,杨孟懽英文水平极高。民国37年(1948年),省立常州中学为纪念吴、杨两人69、59岁寿诞,筹建“长懽堂”,为其祝寿,并得到海内外常中学子热烈响应。由此盛况可见童伯章选拔与培养教师之慧眼。这些教师中有的在任职前就学有所成、享有名声,但大部分是在省立第五中学教师这个岗位上得到提高,术业精进的。
童伯章本身为优秀的学者型教师,他兼任国文教师,于训诂、古文、音律等学造诣突出。他在教授古文时,不但“因材施教”,而且“亲自下水作文”。[8]他在教学与专业水平方面的钻研在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孜孜精进,而专业水平的提高又直接带动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除了引领示范外,童伯章还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可能,刘天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天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正是在童伯章主持省立第五中学期间实现了其从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成长为全国闻名音乐家的涅槃过程。童伯章曾说:“吾校军乐指导员刘生天华,究心西洋音乐者有年矣。暇日辄共谈中西乐之长短。……吾国学校,亦宜效之。取先圣经训名言,谱为诗歌。令学生日常歌咏。于心性当有裨益也。予深然其言,谓有当于古代教育之原理。”[9]童伯章不但赞同这位年仅20岁的青年才俊的理论,而且尽其所能,为刘天华的音乐素养的提升与教学发展提供可能。在他的支持下,刘天华恢复了学校的军乐队与丝竹合乐团,并使军乐团全省闻名。不但使本校音乐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且随着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而受到其他学校的青睐,如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武进师范学校、无锡荡口工商中学、河南师范学校等校都聘其为兼职教师。他还培养出了吴干斌、储师竹、刘北茂、吴伯超等近现代音乐家。
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得到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进步,这是童伯章培养师资的一大特色。
三、严格与开明并存的学生管理
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常州府学堂学监、省立第五中学校校长至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童伯章执教生涯中一直承担着学生管理任务。他坚持严格与开明的学生管理理念与实践,培养出具有自律与开创能力的人才。
童伯章在谈及学生对文言文、白话文教育的难易比较时,曾形容道:“学者研求之道,以不脱功为要诀。”[10]这为其一方面严格管理,另一个方面不失开明的学生管理方式作了注脚。严格管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但严格管理并不是以束缚、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自治权利,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童伯章严格与开明并存的学生管理方式的目标。也因此,当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他“每变一法,事前必审度再三,以为尽善尽美。”[11]当有人提出“中学校似不宜有杂志”[12]时,他能够以社会需要而予以辩驳:“中学校受社会青年,而为之教育社会之期望学生。”[13]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童伯章的学生管理理念与实践。
在常州府学堂、省立第五中学任职期间,童伯章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规范,其主导思想为“校章定制从严”[14]。如“凡学生一律寄宿校中,虽家邻于校,非星期不得归”[15]。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定星期例假为半日”,“至星期日早膳后,监学坐守校门之总道。学生出校者,摘其名牌,至监学前记名于册,乃可出校。限至正午一律归校”[16]。违反者将受到禁足的惩罚。这样严格的学规,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赞同,“本校素尚严格之管理,学生家属颇以为然”[17]。
于开明方面,童伯章一是鼓励学生自治。学校组织学生自治会,由各级学生选代表参与订立规约,选举理事员及议事员,“每月开理事会一次,议决事,交理事员执行”[18]。虽然学生自治会存在时间不长,但可见童伯章于此的努力。二是创办学校刊物,民国4年(1915年),省立第五中学校创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杂志登载学生教员平日撰述,定期每半年出一册”[19]。一个中学出版杂志,发表学生教师文章,虽然并非当时特例,但也足见童伯章的气度。三是童伯章积极拥护并投身革命事业,发动学生参与各类爱国活动。常州光复后,童伯章一度担任常州军政分府秘书长。民国4年(1915年),为抗议日本的“二十一条”,支持师生捐款,建筑“对日亭”。“落成之日,童伯章报告建亭宗旨。”[20]“五四”运动期间,在童伯章的支持下,省立第五中学校与武进师范学校、武进女子师范学校联合成立学生联合会,由省立第五中学校学生会主席蒋瑞霖任联合会主席,开展活动。而张太雷、瞿秋白等人正是在童伯章任校长的省立第五中学校成长起来,走上革命道路的。
严格而开明并存的学生管理,不但为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培养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前进的杰出人士。“功成名遂,方知学校养人才。”[21]这是童伯章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实践。
四、文实艺并立的课程设计理念
民国时期,受社会环境、就业等背景条件的影响,文实两科是否应该并立或进行分科教育的争论一直存在着。高等教育中的文实分科刺激着中学教学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学校校长们而言,这是一个现实而敏感的议题。童伯章对此立场鲜明,在文实艺三者并立理念的原则下,坚持中学阶段文实不可分科教学。
民国7年(1918年)12月18日,《时事新报》发表童伯章的文章《因论中学文实分科制与陆君书》,文中强调中学阶段教育中文实是并立的,不可偏废。童伯章任教光华大学后,在其所谱词的《光华校歌》中,这样看待各个学科的关系:“科分教育冀薪传,更参文理究人天。复以商业扩其用,众才分道扬先鞭。”[22]认为各个学科都有其用,主导教育者不能简单的因为专业前景的不同而有所厚薄。
从童伯章自身具备多重专业修养来看,不难理解他对于文实艺三者并立的坚持。他对于音乐有相当造诣。“童伯章教授昆曲,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诸乐器,生、旦、净、末、丑诸角色,皆能一一分授。”[23]其文《音乐教材之商榷》颇有见地。所著《中乐寻源》由上海商务印刷馆出版。吴梅为之作序曰:“君书出而海内承学之士,知华夏自有正声。”[24]古文及训诂方面也有自我见解,著《学文三要》、《虚字集释》等书。“先生精通训诂之学,著《虚字集释》一书,多所创见。”[25]
主持省立第五中学校期间,童伯章将其文实艺并立的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科学地对学校的课内外课程进行了设计。曾结合社会实际,创办师范班、高等实业、简易师范班、高等预科等班。而普通科课程,也包含国文、历史、英语、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各类学科。为强化英语学习,凡是外来课程,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物理》、《化学》等全部使用英文课本。童伯章认为,“学生在校每日六小时,自修两小时,尚有余间,若任自由之嬉戏,恐无益而有损。不若以教员率之为有益之娱乐”[26],“学生不兴于实业,讵惟教育不良之咎”[27]。故于课外,他还设计了若干课外兴趣活动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分组练习”[28]。如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议增园艺部,在招学生之愿营园艺者经营指标”[29]。学生李子宽回忆道:“省立五中制度,上午上课四小时,下午上课两小时;下午三时后……上游艺课一小时,游艺内容有书法、篆刻、军乐、雅歌等。”[30]学校举办过若干次游艺展览会,师生所作的作品曾送美国赛会参展,获得优等奖。
童伯章先生是一个爱乡爱国的教育家,他的遗稿《我的故乡——宜兴》中说道:“将来开民智,辟利源,非教育不为功矣。”[31]他对于中国教育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观国之光远有耀,重任在吾躬。”[32]对国家的未来有极大的期望:“光我中华亿万年,毋让他人前。”[33]正是这种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激励着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情。
参考文献:
[1][2][3][4]童伯章.四十年前之社会情状[J].光华季刊,1927(2).
[5][25]黄兆裳.童伯章先生生平概述[C]//宜兴文史资料(第8辑),1985.
[6]童伯章.车声[J].光华季刊,1926(1).
[7]童伯章,口述.张广曜,译.金钱无裨于生命[J].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1918(7).
[8][20][23][28][30]张浩典.铜峰笠泽导源流,毋贻祖国羞——述瞿秋白中学时代第二位校长童伯章[C]//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研究(9).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童斐.音乐教材之商榷[J].东方杂志,1917(8).
[10]童伯章.弗脱功[J].光华期刊,1929(4).
[11][14][15][16][17][18][19][26][27][29]童斐.本校十年中之大事述略[J].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1917(6增刊).
[12][13]童斐.发刊词[J].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1915(1).
[21]童伯章.一九三〇级级歌[J].光华季刊,1930(5).
[22][32][33]童斐.光华校歌[J].光华年刊,1936(11).
[24]吴梅.童伯章《中乐寻源》叙[C]//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477.
[31]童斐.我的故乡——宜兴[C]//宜兴市文史资料(第23辑),199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