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探寻诗味
2014-04-29曹颖
一直以来,我们学习古诗词似乎就是为了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争取在考试的时候多拿几分。其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诗词的作用远不止考分那么肤浅和功利。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时代和个人风格,有的行云流水,浅白通俗;有的婉约隽秀,独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浑深厚;有的如烟似梦,凄迷惆怅;有的则是悲凉慷慨,豪迈奔放。因此,如果不能真正领略诗歌之美,而靠死记硬背一些词语去拿分,是古典诗词教学的悲哀。
我认为学习古诗词,要想尽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诗境,感悟诗意。近年来我也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以教授《雨霖铃》时的主要过程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教学艺术。
一、审丑的背后是审美
课本中的每一首诗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杰作,而且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击节叫绝的精致之美、节奏之美、和谐之美,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回味无穷。学习古诗词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吟诵来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以往,老师们针对诗词朗诵,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播放名家范读,同学们只需聆听即可。其二,自己读或者找一部分学生读,一般为了顾及学生自尊,这部分学生必然在朗读上属于水平较高的,于是,其他同学依然只需聆听。对此,我一直在思考:难道把美的东西塞给了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感知其美,并一定能学会审美吗?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只有让大部分学生愿意读、学会读,才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于是,在教授《雨霖铃》时,我特意卖了个关子,首先播放了一首武汉大学自谱曲的《雨霖铃》,然后顺势导入:
师:跨越千年的离别,谁人能懂。或许武汉大学的同学们懂了,所以才能为《雨霖铃》重新谱出如此婉约的曲子。其实,不仅他们懂了,老师也懂了。只是很可惜,老师不会谱曲,也不会吟唱,但老师会读,要不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先不用鼓掌,待会老师读得好,再鼓掌也不迟。(在同学们的满怀期待下,我一字一顿且不含任何感情地朗读了词的上阙。然后停止,观察学生表情)
(生没有掌声、没有议论)
师:此处应有掌声啊?难道老师读得不好吗?
(部分同学稀稀拉拉地鼓掌)
师:(叹口气)唉,咱们在一起已经将近一年了,从你们的神情中,我明白了一件事:刚才老师读得不好,很不好。要不你们教教我应该怎样读,让我能够有所进步啊。
生:(开始议论,较之前的沉闷变得稍活跃,一学生率先举手发言)老师,读诗怎么能一字一顿的读呢?像是机器读的,一点节奏韵味也没有。
师:(微微一笑)感谢你用“机器”来形容我,至少说明我方才的读音还是准确的,只不过没有节奏,那么,同学们能为我示范一遍有节奏的朗读吗?
生:(一学生举手)我来读。比如第一句,我们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作恍然大悟状)要不,老师来学学?(根据节奏读了一遍,追问)是不是这样,你们就可以给我掌声了呢?
生:(七嘴八舌)还不行。你的音调太平了,没有顿挫。你的节奏太单调了,没有长短。你的声音太无情了,没有任何感情……
学生已经完全放开了,他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教”我,我也非常配合地一遍遍跟着他们学,直到他们比较满意为止,最终我获得了掌声。在这一过程中,我非常惊喜地看到同学们的投入,他们为了“当好老师”,不局限于《雨霖铃》本身的节奏韵律,还深入领悟该词的意境与情感,以至于哪句该读得低沉,哪句该读得沉重,哪句突出孤寂,哪句体现痛楚……竟然分析得有模有样。“正其音、和其韵、感其情”,当我在黑板上缓缓写下这九个字的时候,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部分同学似乎还在低头咀嚼,品味诗意。只不过一个小小的变化,以“丑化”的形式去展示原本美好的东西,却能让学生层层深入,更加深刻地感知“美”的真谛,岂不划算得很?
二、改编突显了原创
古典诗词的美,还在于其独到的绘画美(意境美)。画家用刀笔、墨、颜料等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纺织品、木板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而诗人,则是根据绘画美的规律,通过特殊的构思,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一幅幅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悟诗中画意,了然个中手法,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但往往学生最后记得的只是一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而诗味、画意、手法之美,全然不顾。究其原因,终究是因为教师给予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于是,我在教授《雨霖铃》时,首先出示了一首学生自创的《天净沙·送别》。“寒蝉骤雨清秋,暮霭烟波渡头,晓风残月薄酒,杨柳难留,远行人立兰舟。”然后顺势提问。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首《天净沙》,它出自我们班的才女静微之手,大家读一读,它符合诗词韵律吗?
生:(因为是身边同学创作的词,所以很有兴趣,课堂气氛也很好,大家抢着回答)符合啊,它和我们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样的;它读起来很押韵……
师:对,这首词是很有韵味的。(微微一顿,语气变缓)那么,与它的老祖宗《雨霖铃》相比,又如何呢?
(学生一下子沉默了,不知道怎么答)
师:(缓缓给出提示)有人说,“柳永如果是一名画家,定然也十分优秀,因为他的词中有浓浓的画意。”比较以上两首几乎是由相同意象构成的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柳永可以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呢?
(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比较投入)
对比“寒蝉骤雨清秋”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便可看出原词中的融情于景;对比“远行人立兰舟”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可看出原词中的细节描写……再如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动静结合等等更是水到渠成,这些都是学生经过对比自行得出答案,记忆自然深刻。其实,之前出示的那首《天净沙》,本就是我请静微同学有意创作的,而且在我的要求下,她只能从《雨霖铃》中抽取相关意象进行简单的组合,为的就是突显原词的意境与手法之丰富。诸如这样来自学生的教学素材,比起那些冰冷的课件自然更得学生之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三、琴画皆可入诗境
一首古诗就是一首歌一幅画。诗人常寓主观之情于客观景象,寓胸中之意于实在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歌用画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环境之中,往往能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古诗的情和景。
我在教授《雨霖铃》时,便充分营造了“琴画”意境。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笔画出了心中想象的画面,更为心中永恒的柳耆卿画了像,并配上自己独特的语言进行诠释:如根据“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一句,我便以白色绘其衣裳,再看这三两点衣边的绛紫,紫色有柔情、神秘之意,更体现了他的风度翩翩。……独创的画像,独创的文字,怎一个美字了得。最后,整堂课更是在学生现场弹奏的古筝曲和专门为柳永原创的一组词中缓缓结束。
谓柳(杨静微)
【前调·长相思】莲子香,桂子香。鸿雁几回叫断肠。秋岁老横塘。路也长,梦也长,江天潇潇暮雨狂,憔悴为底殇。
【中调·殿前欢】烟沙净,楚天黯处潮已平。酒醒今朝何处是。风月柳汀,一声一叹寄别情。古来情深难相依,纵君千行泪如倾。心字一生,一生言心。
【末调·并诗】鸳鸯红帐忽已逝,断鸿声里立斜晖。浮华浪名岂堪顾?乱世巷陌踏歌行。
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就是歌”“歌就是诗”的氛围中,抽象生涩的文字变为了声色画面,从而也使古诗词原有的韵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颠来倒去总是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时“美不美”比“懂不懂”显得更加重要。我曾经在教授《锦瑟》时,给学生读过一首王蒙重新改写的《锦瑟》,虽然56个字完全拆散了、颠倒了,但整体意境仍然很美。为的便是让学生明白:诗美,首先是字美,一个字不美了,整首诗都受到影响,能读出诗中的文字美,便可读出诗味,甚至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于是,教完了《雨霖铃》,我也让学生做了一项尝试,创作一首“颠倒的雨霖铃”。这自然比颠倒一首七律难度大得多,但学生的表现令我很欣慰,尤其是宦武同学的那首。“暮霭初歇,烟波沉沉,冷落清秋。无绪留恋帐饮,都门处,离别那堪。泪眼相看兰舟,更好景虚设。竟多情,经年骤雨,良辰去去醒何处。今宵何人伤天楚,杨柳岸,无语对长亭。应是风情千种。纵千古,残风晓月。千里催发,念此去手执凄切酒,更自有节晚凝噎,便与寒蝉说。”原词中的字词顺序已然全部打乱,虽不如原词,但意境韵味仍保留了些,且学生在颠倒原词的过程中,已然领悟了古诗词原本该具有的魅力。
古诗词之美其实并不虚无缥缈,一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实践、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寻找古诗词教学中的真美与真味。
(曹颖,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10012)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