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线型设计反思
2014-04-29李玉倩
李玉倩
摘 要 流线型设计风格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一直盛行的设计风格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的分析和对比,从流线型设计风格的定义与产生、弊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使人们更加理解流线型设计,并对当今的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流线型 盛行 产品设计 借鉴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流线型设计源于自然科学界对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探索和实践。在近现代的设计史中,流线型设计风靡一时,几乎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独霸武林的地位。在消费引导设计的今天,流线型作为一种样式设计仍然是现代人们所推崇的造型语言,然而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情感因素在变化,因此流线型设计也需与时俱进并赋予新的内涵。
1流线型设计的定义与产生
流线型设计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继而影响了整个设计界。流线型本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能够减少在运动中的阻力从而达到更高的速度,因而率先为交通工具的设计所采用。
在单一、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充斥下,流线型设计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同时,流线型设计迎合了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带给了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新鲜感。流线型设计作为一种营销的手段,以产品的外观促进销售,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众多设计风格混杂的今天,流线型风格的设计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流线型风格符合我们普遍的审美与认知心理。流线型设计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新變化完善自我并促进当今设计的发展。
2流线型风格的弊端
在流线型设计风靡之时,设计师们普遍认为凡是流线的就是美的。综观近现代设计史,众多流线型设计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误解和滥用,设计无法说明缘何而来,如何而来。流线型风格的过渡运用甚至导致了纯样式主义设计。
流线型设计并非适合所有的产品设计,其无法适应大型机械设备的造型要求。流线型设计的本意是为了减小物体运动的阻力从而达到更快的速度,然而对于无需移动的大型机械是毫无实用意义的。流线型的设计无疑会增加机器的动感,这也违背了设计的合理性原则。
此外,曲线制造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远远高于直线制造。因此,流线型的设计无疑会增加产品的成本,过渡的追求流线型风格必定会导致没有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3流线型风格的发展趋势
流线型设计不应该仅仅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营销目的而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当代设计的目标应是走向乐观、诚实、敏锐和永续的未来。
3.1流线型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
流线型设计成功的本质原因是满足了经济危机状态之后经济高速发展美国民众对于产品求异心理的诉求,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应更深层次的研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产品风格。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需要得到心灵的关怀。把消费者的物质及精神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是现代设计的一个目标。
3.2流线型设计与生态设计的结合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设计理应为保护我们有限的资源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流线型设计作为最受欢迎的设计风格之一,其发展无疑需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流线型设计在资源匮乏的今天应贯彻3R原则(reduce、recycle、reuse),更多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空间浪费,更多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带给人们美学感受的同时要更加趋向于引导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3.3流线型设计与简约主义的结合
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产生了一种从简心理。人们希望简化自己的生活,希望在生活中与人与物更方便的交流,破除自身与外界人与物的鸿沟。
简约主义是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流线型设计在设计中也需满足现在人们的从简心理,以简洁化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给人带来速度感、时代感的视觉与审美感受。
3.4流线型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民族优秀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现代设计的根本出发点[3]。忽视了设计的民族文化属性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冷漠和缺乏人情味,追求统一的“国际风格”便是典型的代表。
流线型设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需针对不同的地区消费者的文化特征创造不同的产品,将更多的文化融入设计中,为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与群体感,而非创造一种千篇一律的曲线风格。
4结束语
流线型设计是设计史中的一种重要设计风格,它不仅符合科学原理,更多的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然而,为流线而流线的设计势必会造成设计的不合理和资源的浪费。同时,新时代、新背景又对流线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流线型设计需不断调整自身,顺应并引导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敏.流线型汽车设计风格起源与形成考略[J].装饰,2011.08:112-113.
[2] 毛宏萍,康修机.新锋锐设计风格论[J].艺术探索,2007.04:104-105.
[3] 窦杉.世界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J].中外建筑,2013.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