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建筑中引入内庭景观的可行性探索

2014-04-29曹花瑞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6期
关键词:庭院共生高层建筑

曹花瑞等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目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高层建筑引入内庭景观的可行性,提出如果景观与建筑“共生”所达到的效果及意义,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与途径,希望能为以后的高层建筑中内庭景观的应用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庭院;功能性;共生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2968-03

1目前高层建筑引入内庭景观可行性的背景调查

1.1生态问题由于土地退化和人口激增而日益严重的土地危机目前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城市用地的严重不足,传统形态的宽宅阔院式低矮居住方式同当代主流形态的人居建筑类型发生了背离。现代城市建筑的结构不可避免的要走建筑密集型的发展方式,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大量建立的高楼大厦所产生的众多负面效应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忧虑:这些高层混凝土建筑如同混凝土森林一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减少了大量的绿色空间,减少了城市日照面积,这种远离自然的环境,加剧了“病建筑综合症”的发生[1]。

1.2人的需求与得失人的需求与得失始终是把握建筑发展方向的关键,现在的高层建筑都是一副西方面孔,而现有的空中庭院或者空中花园也只是将绿植栽种在建筑物之内,虽然有一些合理的规划,但是造型单一、没有突出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而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看腻了那些单调的高楼大厦,看惯了那些绿化模式单一、绿化功能单一、传统文化情趣遗失的绿化空间。开始回归本真,渴望以前的庭院布局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的现实情况,设计师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庭院景观引入到高层建筑之中,来满足人们对庭院生活的向往。

1.3大量凹入空间被设计出来

高大的构筑物很难和自然融为一体,毕竟像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植物成为建筑构成的一部分的现象还是极为罕见的。但是设计师还是可以主动去创造建筑空间,大量的凹入空间被设计出来进行绿植栽培,形成空中庭院,而这些庭院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而另一方面自然元素被直接纳入建筑或被建筑化的利用,建筑在回应自然环境时,呈现出丰富的表情,不再是一副现代建筑自我中心主义式的冷漠面孔。

2高层建筑引入内庭景观的必要性

2.1满足生态需求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每年有面积相当于希腊大小的森林被破坏,而植树造林只能横向发展,在人口激增和土地稀缺的状况下,想要维持生态平衡,继续可持续发展,则应开始考虑纵向种植绿化,把植物或者其他有生命元素引入高层建筑,可以改善高层建筑微气候。这样在人们慢慢开始重视地面植物保护的同时,纵向植物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虽然汽车和工厂被认为是环境最明显的敌人,但实际上建筑能耗却超过了世界总能耗的一半[2],在建筑物中引入植物,不仅有益于净化空气,还可以为室内增添和谐气氛,另外落叶攀缘植物比金属遮阳篷更具备明显的季节性优点。夏季,密集的叶子能使建筑避免阳光过度照射,冬天,树叶掉落后可使建筑物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热。植物还可以减轻噪音污染,减少声音反射,冬季减少热损失。

2.2满足人性化的需求

纵观我国悠久的建筑历史可以概括为:有屋必有园。建筑与庭院缺一不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至此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庭院建筑空间,在理论上、实践上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园是中国古人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也是现实之上的梦境;是真实可感的物境,也是映照人的心灵,激发其浪漫和想象力的情景[3];园林是自然物境与人之匠心的珠联璧合。园,本身是实体的,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它所抒发的气息却是虚幻缥缈的。中国自古就崇尚自然,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现在面临的状况是人口剧增,土地面积减少,有独立式庭院的住所空间多集中在一些建筑密度低、消费水平较高的人群当中,比如一些联排、独栋别墅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随之都有所提高,精神享受越发受到重视,在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逐渐开始对一栋栋模样相似毫无特色的水泥建筑产生厌倦,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正在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以久的庭院空间[4]。今天所面临的的现状是高层建筑蓬勃发展,并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而高层建筑的尺度感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尺度感完全不同,传统中式建筑的尺度若过高,其建筑比例就会失调,因此必须运用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设计手法突出高层建筑中要体现的中式传统建筑的神韵,借鉴中国庭院模式,“纳自然万象于咫尺之中”,在高层建筑中融入中国的元素,体现中国建筑符号,使人与自然更为亲密,使建筑本身满足人们对“质”的要求。

2.3解决建筑内部构造模式单一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不少盲目追求作为地标性建筑的庞然大物的出现,这些地标建筑往往缺乏对民族发展的深刻思考。而且这些高层建筑内部以及外部空间构造大相径庭,大多数高楼在建造之时为了工程的便利,重复同样的设计,而未能考虑对于社会性意义空间的追求。只是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外部构造。在20世纪中期以后,人工调节技术开始愈发的普及,以致于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调节问题都交由机械设备来完成,建筑设计变成了一份创造视觉形式的单纯劳动。并且这些单调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古典建筑、庭院住所,如何很好地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适应现代建筑未來发展的趋势,依然成为目前众多学者需探讨的问题。

3内庭景观与高层建筑达到“共生”的意义

3.1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正在逐渐升级,人类生产力不断往前发展,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无法停止发展的步伐,因此探索人与自然的实质,探索其规律,改变原有的模式,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建筑业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主要行业,如何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问题。

3.2现实意义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只有满足人的需求与得失,才能始终把握建筑的发展方向。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庭院是现代设计语境、生活背景下对于传统庭院的继承和发展[5]。在满足人们对“绿”的追求的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具本土特色的绿色高层建筑。

3.2.1有利于改善生态平衡。自然与建筑的关系反映了地貌与生物形态资源的结合,其耸立的楼群可以被看做是统一协调的造林活动,在这里,城市扩建理论、建筑形象选择、公共空间绿化以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都会反映自然界变异和进化的过程。这样的生态绿化建筑和地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可以改善的生态环境。

3.2.2因地制宜,发展主流建筑。“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在丰富了设计理念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对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個极大的挑战[6]。只有既体现民族传统艺术又能同国际接轨的艺术风格历经发展和新生,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才能成为具有大众普及性的主流建筑风格。当今社会背景下,已经有许多建筑大师设计了属于中国式的新中式建筑,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不仅遵循了中国、苏州的传统,还是21世纪新理念的建筑作品,是新中式建筑的完美体现,主庭院中石景采用24块石材切片错落有致的加以堆砌,“以碧为纸、以石为绘”,再加上水的衬托,营造出一幅诗意的中国山水画。另外一位设计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的宁波博物馆,已经超越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究竟是“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争论,它同时呼唤了“场景同回忆之间的共鸣”[7]。他的成功恰恰是在建筑本体之外,借用了当代新技术、新思维,运用了大规模拆迁才能得到的旧砖瓦,它所展现的是肌理的变化,又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纵观这些可以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式建筑几乎全部都是3层建筑,都属于低层建筑,而面临当今社会背景下,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更应该多考虑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

一个建筑物的建立,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所以,应该做到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因地制宜地采用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设计手法,建筑必须反映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特征才能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8]。

但是高层建筑的尺度感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尺度感完全不同,传统建筑的尺度若过高,其建筑比例就会失调,因此,需要找一个衔接空间,或者说一个切入口,把传统元素融入到高层建筑之中。另外随着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庭院空间被引入到高层建筑之中这样的案列已经很多,但是怎样把庭院作为一个引子,使之与建筑相生相持,通过一些组合方式、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与建筑的外部造型、内部功能、环境、历史物质和技术等相结合,从整体出发,打造建筑内外环境相协调,创造出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建筑,仍待探索。想提高建筑的生态性,可将植物作为附属于建筑的一种材料,并将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与建筑设计自身的规律有机结合[9],将庭院作为一个过渡的衔接空间,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相协调。

3.2.3调节室内环境,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多数人生命中80%时间是呆在室内的,因此,室内空间的布局以及所创造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生理和精神的健康。要使建筑内部能够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关键。自然环境是触觉、视觉和听觉兴奋点的来源,当它被应用到建筑时就有了实际的(净化空气)和精神上的(振奋精神、减轻压力和创造和谐的秩序)目的。并且能使人们感受到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10]。

4解决高层建筑与景观庭院共生的方法

当今社会处于追求利益的时代,如何解决在高层建筑中分割空间为内庭提供绿化,以及如何使两者达到共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索。

4.1从理论上和教育上着手,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普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引导学生开创思维,拓展空间。让这些小小设计师从小就要有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不是只看重于现在的利益,一味平庸死板地仿照和抄袭先前的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何一件作品的问世都是与周围相互联系的,都要全面考虑,在高层建筑中引进内庭景观,不仅关乎现在更是着眼于未来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4.2倡导设计师的理念更新,合理设计运用“灰空间”

如何将庭院景观引入高层建筑,这就必须要有“灰空间”,所谓的“灰空间”也称“泛空间”,即过渡空间,其作用是为了达到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空间能够相互融合。而这些“灰空间”则需要设计师的设计,因此,必须努力培养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把庭院空间引入这些空间,设计出可以给整栋楼增添色彩,给当地环境、文化带来意外之喜的设计。

4.3运用现代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任何一个先进的设计都是与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接轨的。时代在进步,在高层建筑中引入庭院景观,是一种创新,但是传统的庭院景观模式并不适用于高层建筑之中,传统庭院景观占地大、景观更加繁琐,材质更加厚重,所以要运用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将传统的庭院进行转换、解构和重组,使其既继承传统庭院景观的“魂”,又符合当今社会的使用习惯。

5结语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生态恶化,土地退化和人口激增等严重问题,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现在的主流建筑群体,而将绿色植物引入到高层建筑之中必定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发展已久的庭院,被纳入到高层建筑之中,不仅可以给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以视觉上的审美和精神上的享受,它所起到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在垂直延伸的高密度楼房中更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间,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尚建丽.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 董雪.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2095-2104.

[3] 西安院子——中国现代版的传统庭院[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4f32a0100rupx.html.

[4] 张慧,王丽洁,赵秀萍.中国传统良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及在现代城市住宅中的重建 [C]//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2007.

[5] 王娇.新中式庭院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6] 赵肖.中国传统庭院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08.

[7] 建筑哲人王澍[J].商周刊,2013(4):68-71.

[8] 李兆智,高颖.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C].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2008.

[9] 倪静.建筑生态种植表皮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10] 许华明.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论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73-74.

猜你喜欢

庭院共生高层建筑
回到庭院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庭院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庭院中的童年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及土建施工技术应用的分析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对高层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相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