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分析

2014-04-29于冬玲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于冬玲

[摘要]山东民歌是民间音乐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传承与演变中,既保持了本地的音乐特点,又融合了其他各地民歌特征。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从句式结构上可从曲调和歌词上进行分析,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的分析以及该小调的句式变化,进一步发现沂蒙山地区小调的句式结构基本脉络。

[关键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句式结构

沂蒙山,地处山东临沂,是以沂河(山东第一大河)流域和蒙山山系所经地区的总称。沂蒙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历史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地灵、人杰,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底蕴,在风格上有鲜明的特点。《沂蒙山小调》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成为民间音乐素材的一种基础。因此,本文对《沂蒙山小调》句式结构中的曲调和歌词上做详细论述。

一、《沂蒙山小调》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抗战前夕,有一民间艺人扭着秧歌演唱的民间小调已在临沂市内流传,在1984年元宵节这一天被人们发现。这首民歌的曲调和现在的《沂蒙山小调》基本相同。

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打黄沙会》是根据民间老艺人演唱的民间小调填的词,人们为了赞颂沂蒙山风光,为之增加了歌颂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歌曲优美,流传较快,之后很快传遍了抗日根据地,深受人们喜爱。

该小调的曲作者李林和词作者阮若珊用辛勤的艺术劳动,实现了对祖国的忠诚誓言,那流传久远的曲调,至今还会在我们耳边回响。对该小调的研究文章有《老调新曲——谈沂蒙小调的艺术性》《(沂蒙山小调)的演变及艺术特征》《感悟山东民歌的淳朴、清新——记歌唱教学(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终极探源》《钢琴上的(沂蒙山小调)——谈(刘庄钢琴变奏曲)及演奏》《现代音乐分析视角下的三首山东民歌结构解析》等。这些文章均对《沂蒙山小调》的演变及特征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论述,可供参考。

《沂蒙山小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是一首民间音乐素材。旋律富有特点,并采用现代多样的作曲手法,来表现沂蒙山人们生活的点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既是临沂的、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二)国外研究现状

《沂蒙山小调》作为一首古老民歌,早期在沂蒙山区广为流传,相继流入其他地区,每到一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首民歌,不仅在国内闻名,被众多歌手和群众传唱,而且在世界也很有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

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抗日军民不仅要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还要与当地的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为作斗争。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在这样一种政治、社会条件下,抗日文工团为鼓励多数人参军,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由文工团团员李林作曲、阮若珊作词,创作了这首《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歌曲一经传出,便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后就有300多人参军。这首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三、句式结构分析

(一)从曲调上分析

首先是一个四个乐句的一段体歌曲,长度一样,四个乐句尾音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的四句体民间小调,符合旋律进行的起承转合,乐句的尾音也是落在“Re(2)Do(1)-La(6)-Sol(5)”四个音上,属于徵调式,符合旋律进行的起承转合。其次是该小调的旋律线,旋律优美动听,起伏小。其音域比较窄,控制在十度以内。山东的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多、水多,而《沂蒙山小调》又主要歌颂沂蒙的秀美景色,所以地域特色特别鲜明。旋律进行又是这种波浪形的,符合当地的人文地理风貌,乡土气息浓厚。最后,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顶真的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二)从歌词上分析

就歌词的语言特点来说,是两句体结构,句式整齐。第一句歌词采用了一音对一字的写法,“说”字采用了鲁南地区花鼓调中的拖腔和衬腔唱法,“那个”作为语气助词,在沂蒙地区已形成一种语言特色,在大多数歌曲或是语言交流中被普遍使用。“沂蒙山好”中的“好”字,运用了衬腔唱法,增强了音乐的抒咏性和歌唱性,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功能。这种语言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沂蒙山人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沂蒙那个山上(唉)”同第一句相同。前三句是运用了顶真的创作手法,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各拖腔分别结束于“Re(2)-Do(1)-La(6)Sol(5)”,属于徵调式,更加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功能和地位。《沂蒙山小调》的机构特点也是汉族的“四句头”小调民歌的普遍特点。第四句的变化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结构工整,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四、结语

每一个民族的形式体裁,都是在该民族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选择的结果,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的分析以及该小调的句式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沂蒙山地区句式结构的基本脉络,以该谱例为引线,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讨山东地区山歌小调句式结构的铺垫,这样就不难理解和掌握山东地区其他民歌的句式结构类型,进而找出它们的规律。

一首《沂蒙山小调》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是我们民族民歌海洋中的成功典范。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借助不同的传播方式将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舞台加以传播,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体会到民族音乐中民歌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扎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通过一首首短小朴实的民歌去挖掘其他姊妹艺术内在的蕴含的艺术特征,从根本上激活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