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论要

2014-04-29封毅

理论与当代 2014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封毅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实践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实践意义、重大理论实践价值的崭新命题。战略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明确战略方针,“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之所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个崭新命题,是因为: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好“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崭新社会形态”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治理只是方向性的理论构想;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由于斯大林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形式——苏联模式,当作必须仿效的固定模式,搞“唯苏独社”“唯苏独尊”,致使社会主义原本充满勃勃生机、生生活力的实践僵化了、凝固了,不但导致了社会主义连绵不断的严重危机,而且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不但首先提出和弄清了如何搞“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而且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通过35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探索,党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重大发展。

二、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系列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和目标的丰富完善,而且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对国家的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实践意义。

首先,制度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战略构想与实践。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就之时,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正是因为有了35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才能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其次,制度建设今后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具体来说,就是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建等的系统改革,构建起配套的制度体系。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讲话中曾经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通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此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

最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运行机制从行政能力到制度能力、治理能力的进程,是从管理到治理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导向,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内容、基本内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必然选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意。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完善和发展制度与推进治理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把推进治理现代化作为完善和发展制度的基本目的,把完善和发展制度作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使其有机统一于国家治理目的、治理效能。就国家治理体系看,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政府为实现国家发展效能和目的而治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国家制度。就国家治理能力看,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党和人民政府为实现治理效能和目的而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本领,包括改革创新、发展稳定、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完善和发展制度与推进治理现代化,作为同一实践、同一过程明确提出来,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治理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是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其目的、价值、功能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按照制度法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统一,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科学途径和方式方法管理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实践过程。当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为此应当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亦是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014年1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这表明,实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化,亦是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差别就是法制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用制度法规管事管人:就是从“管理”走向“治理”,使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实现以制度法规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与坚持正确方向的关系。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现阶段,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要更加解放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是要更加解放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社会的改革创新能量充分释放、释放出绚丽多彩的成就光芒:就是要更加解放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是,实践探索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这里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指实践探索。如果说实践是理论政策的源泉,那么顶层设计的基础就是实践探索。实践探索支撑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反作用于实践探索,为实践探索定向把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实践探索,做出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决策,创造了“中国奇迹”,因此人们称赞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意义重大。纵观人类历史,成功的改革,都有赖于正确的“顶层设计”。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商鞅变法,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昭示了这一规律。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35年历程,始终与“三步走”战略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始终向着成功的目标迈进。今天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难得,但也面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和发展挑战更加严峻的情势,迫切需要加强正确的“顶层设计”,引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级的改革开放,既破除“思想禁锢”“利益割据”的藩篱,又不偏离正确航向、轨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天,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增强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突破改革瓶颈和重点、难点、关键点,既是坚持过去攻坚克难的成功经验,也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为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决策理念,这是“顶层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前提,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决策之本。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4.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3-4.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3.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4.

[13]邓小平.邓小平文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