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课件制作综述
2014-04-29吴玉婷
第十一届NOC活动 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一等奖
● 特色与亮点
“难得看到做得这么精美的课件”,参赛答辩中我本已做好被评委老师“刁难”的准备,没想到老师给了我这样一句极其肯定的赞美。精美、唯美的确是我制作课件时力求达到的目标之一,因为美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表现内容。本课件运用淡雅的色调、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浓浓的古典韵味,能从感官上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将其带入优美的意境,使之自然而然地受到美文的濡染。
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让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更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件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能激发学生自主品读、赏鉴曲词的兴趣,有效达成了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元曲方法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选自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戏。这折戏写张生进京赶考,崔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由崔莺莺主唱,主要由四个场景组成:长亭路上、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及惜别目送。在这四个场景中,作者精心构思了十九支曲词,这些曲词文辞优美,凄婉缠绵,极其细腻地刻画了人物送别时的微妙心理,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咏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定在欣赏曲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人物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这是高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古典戏剧,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学习《长亭送别》的障碍。因此,创造一个符合学生阅读积累现状和《长亭送别》特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让学生感受、品读、演读崔莺莺的眼泪,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引导、启发他们转换探究角度,另辟蹊径解读《长亭送别》,完成对文学作品有意义、有创新的建构,实现文本的价值,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要给学生端上这份欣赏美的精神大餐,教师就有责任为他们搭建起品味美的平台,让他们用至性至情去接受美文的濡染。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在创作《长亭送别》课件时立求做到以下三点:①悦目。创设优美情境,用精美的画面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氛围,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②悦耳。用音乐渲染离别气氛,让学生在音乐的氤氲中去品评,去想象,去感悟曲词的美。③悦心。“声、图、文”并举,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具体内容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1.课前氛围营造
用1张幻灯片出示课文标题,插入《芳草无情》古筝音乐,为上课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如图1)。
2.课前预习检查
课前利用3张幻灯片以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学生对元杂剧的常识,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了解,对课文生字生词的识别度,扫清阅读障碍。
3.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部分,我精心制作了《西厢记》连环画组图,用5张幻灯片将关键的故事情节直接呈现出来,这些幻灯片分别是:①普救寺一见倾心。②救佳人张珙退兵。③母命难为相思苦。④红娘牵线订终身。⑤长亭古道惨别离。
学生一边听我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一边看连环画,这种直观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如图2)。
4.点明本课主题
整体感知戏曲故事后,用1张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是以“泪光盈盈处的离愁别恨——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为小课题,进行课堂探究式学习,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去感受、品读崔莺莺带泪的曲词(如图3)。
5.配乐诵读
配乐诵读部分设计了2张幻灯片,将本节课重点鉴赏的四支曲词展示出来,同时在幻灯片中插入古筝《芳草无情》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感伤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的氤氲中作感受性诵读。
6.师生合作探究
在师生合作探究部分我设计了2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展示《端正好》的曲词内容(如上页图4),便于师生围绕“意象——意境——心境”展开探究,第二张展示品读、赏鉴的结果,明确唱词所唱的场合和抒发的情感。
7.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部分我设计了7张幻灯片。第一张为本流程的主页面,出示需探究的三支曲牌名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相关要求(如图5)。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结果时,教师需切换到该曲牌的页面进行点拨,为方便教师自由切换页面,我在曲牌名上设置了三个超链接。
其余6张幻灯片,每两张一组完成对一支曲牌的探讨,每组第二张设置了返回按钮,点击该按钮回到本流程的主页面(如图6)。
● 素材选用
1.图片素材
以含蓄典雅的荷花为模板,同时将变淡处理后的《西厢记》故事组图嵌入模板中,衬托《长亭送别》这折经典戏剧浓浓的古典韵味,同时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
2.音乐素材
诵读曲词时添加古筝《芳草无情》为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氤氲中,营造“送别”的意境。
3.文字素材
选用了金梅毛破裂字体,汉仪长艺体、文鼎习字体,以古字衬古韵。
● 关键技术处理
课件主要应用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对图片素材的处理应用了Photoshop CS5软件,为了衬托场景,大量运用羽化后边缘半透明的人物PNG图片,嵌入背景图片中,为使图片色调对比度一致,还运用了颜色滤镜、光照处理、液化处理等功能。在声音素材的处理上,应用了“会声会影”对声音文件进行裁剪、降噪,并转换为WAV格式。
● 评价与反思
究其实质,多媒体是为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通过情境去激情、发辞、促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该课件在构图、配色、字体、排版等方面可继续完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在恰当的基础上应尽量更精美,让每一个页面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 幕前幕后
NOC活动是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领域最高水平的比赛之一,决赛更是高手如云,首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我的内心是忐忑的,还记得在前往徐州的旅途上,我拿着自己的陈述稿反复斟酌、仔细思考,力求在比赛时滴水不漏地将课件的特色和亮点表述出来。幸运的是首次参赛就得到了评委的肯定,感到惊喜之余我还是有些意外,因为与那些构思新颖、交互性强、技术纯熟的优秀作品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仔细思量活动中评委老师对作品的点评,反观自己的作品,我对如何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有了更多的思考:
1.语文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制作课件时应自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我们只有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明白知识不应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习得的,做出来的课件才不会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这样语文课件才能真正转型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辅助工具。
2.语文课件的制作应适当“留白”
语文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过程。课件太实、太直,教学便失去了“空白”,语文的味、韵则尽失。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即课件制作不应一味强调形象、直观,以音像直接替代文字,剥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扼杀学生的思维,而应把握好图片、声音、视频介入的度,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另外,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预想教学流程的多种可能性,步骤宜粗不宜细,因为粗,就留下了许多可以自由挥洒的余地。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评委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课件制作者常常在最初就会考虑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创作,以期望在教学思想的表达和媒体技术的实现上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能用简单的工具,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淡之中见精神,吴玉婷老师的PPT课件《长亭送别》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课件。
课件一开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画卷,暗扣教学主题的时代环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认真体会这脍炙人口的名剧将如何在课堂上演绎。
课堂预习之后,是引人入胜的PPT连环画。初看,似乎是简单的图片素材在演示文稿中的排列,但当我们把图片移开时,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有图片都经过了边缘羽化处理,使其与背景完美融合,而背景图案的选择,与图片主色调既有对比,又能烘托。
虽然有不少优点,但也不是说这个课件就是完美的。美学上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教学设计和展示也可以更加灵活,技术上的不足也需要改进。例如,字体,如果嵌入进课件,就不用专门为此附带字体,也不会使得直接运行课件时出现清一色的单薄的宋体字。
戏剧文学尤其是古代戏剧的教学,向来都很有难度,也富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空白会成为很大的教学障碍,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从教学设计和作品表现力上都要有所突破。我愿意相信,《长亭送别》这个简洁美观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收获成功的。
(邱元阳 NOC活动评委/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