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奶牛强制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2014-04-29齐轶朱建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3期
关键词:副反应针头口蹄疫

齐轶 朱建华

摘 要:本文根据奶牛强制免疫副反应现场勘验和后期处理,分析了奶牛副反应的病理变化和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为预防、控制奶牛免疫副反应提供参考。

关键字:奶牛;强制免疫;副反应;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有关规定,我国对所有奶牛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牛口蹄疫疫苗是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奶牛作为敏感动物,对疫苗耐受力低,免疫应激反应较大。近五年,东营市共发生强制免疫副反应339例,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奶牛102例,约占总数的1/3,其中流产81例,死亡18 例,其他情况3例。笔者参与了大部分免疫副反应的勘验工作,为更好地预防控制奶牛强疫副反应的发生,现将奶牛强免副反应产生原因和防控措施总结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1副反应

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统称为免疫副反应。根据程度不同可免疫副反应大体分为:一般副反应、严重副反应(也称异常副反应,最严重可发生副反应死亡)。

1.1一般副反应

有些奶牛在注射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个别奶牛还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产奶量下降等现象,这些症状经1~3 d观察后,无加重迹象,一般不需要治疗即可恢复正常。

1.2严重副反应

1.2.1 副反应流产 注射后1~7 d内,接种怀孕母牛相继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安,腹痛,浑身颤抖,站立不稳,阴门、口眼红肿,生殖道有黏液流出等症状,继而发生流产。

1.2.2 副反应死亡 注射后1~2 d内,接种母牛出现精神不安,震颤,站立不稳、呼吸困难、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等症状,继而抢救无效死亡。剖解变化为喉部、气管、肺脏、肠管淋巴结出血,发生败血症变化,有血样泡沫,肺水肿,胃肠浆膜水肿,胸腔、心室积液,脂肪有出血点。

1.3 其他 极个别奶牛在接种后出现精神沉郁,乏力,食欲减少,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反应迟钝、黏膜充血、水肿等症状外,还会出现食欲废绝、泌乳严重减少甚至绝产等症状。另有接种后所产牛奶出现检测E50项目不合格被弃掉一例。

2原因分析

2.1疫苗质量

对于口蹄疫灭活疫苗,现有的安全性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由于生产工艺和检验技术方面的原因,生产质量很难做到万无一失。疫苗残余毒力较强,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仍会存在疫苗抗原液中污染的内毒素以及佐剂中的杂质的可能。注射前检查不彻底,对超出疫苗使用期限、瓶盖松动、真空状态破坏等情况没有认真核查,疫苗在运输保管中出现温度控制不当、启封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等情况,都会影响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2.2饲养环节

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疾病的奶牛,在进行强制免疫时容易诱发免疫副反应;奶牛受外界环境影响也容易诱发免疫副反应,特别是奶牛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温度过冷或过热、经过断奶、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料及饲养条件等情况,使奶牛处于应激状态,而诱发免疫副反应。

2.3操作方面

接种前健康检查不严格,没有注意到牛群近期健康状况,对生病、体质虚弱的奶牛和临产母牛进行了免疫接种;接种部位不正确,应是肌肉注射,而注射到了皮下或脂肪层,就易造成皮肤红肿或肿块;对高龄怀孕母牛粗暴注射,极易造成怀孕奶牛流产;盲目地追求剂量标准化,没有对个别奶牛,因品种、个体、营养水平的差异减少剂量,也容易造成疫苗过敏反应。

2.4消毒环节

消毒制度不健全,圈舍卫生状况差,消毒不彻底,免疫注射环境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未能对防疫人员和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存在用化学消毒液消毒针头、一个针头打到底等现象。

3防控措施

3.1选择正确有效的疫苗

3.1.1 养殖场户应选择主管部门指定的口蹄疫疫苗。我国强制性免疫所用疫苗均为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国产疫苗,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组织、逐级供应、免费发放。国产口蹄疫疫苗生产种毒来源于国内流行毒株,对防控口蹄疫疫情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免疫效果、养殖成本的角度分析,养殖场户没有必要盲目购买、使用国外疫苗。

3.2.2 确保低温贮存、领用疫苗。口蹄疫疫苗应冷藏运输,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避免日光直射。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防疫人员领用疫苗后,应置放于有冰块的保温包、盒内,启封后24 h内用完。在使用疫苗时应先鉴别检查疫苗是否过期、失效,效价是否高,疫苗瓶是否有裂损,如遇破乳或超过规定量的分层则不能使用。

3.2规范操作

3.2.1 在接种前要详细了解牛群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尽量避免母牛在配种和怀孕期间注射口蹄疫疫苗,病牛或经长途运输的奶牛暂缓免疫,待情况稳定后进行补免。对曾经有过免疫副反应的奶牛,应先皮下注射5 mg 0.1%盐酸肾上腺素再进行接种免疫,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2.2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免疫注射,选用20号针头,应一牛一针头,严禁一个针头打到底,造成人为疫病传播。选择颈部或者臂部肌肉丰满部位垂直进针,深部肌肉注射,严禁短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以免造成注射部位过浅、剂量不足等因素。可以采取分点注射的方法,降低免疫副反应发生几率。

3.3救治

口蹄疫疫苗注射后最快在数秒内发生过敏反应,但是有的奶牛在注射后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生副反应,防疫人员要事先配备好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维生素C等相关药物,在接种后最好停留一段时间,注意观察接种奶牛的状态变化,一旦发生免疫副反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有些奶牛出现短时间精神不振,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等一般性副反应,1~3 d便可自愈,无需治疗;对出现注射部位肿块、皮肤丘疹、瘙痒等症状属局部副反应的,可以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药物治疗;对出现震颤、抽搐、休克等严重神经症状副反应的,应立即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 mL等脱敏药物,辅助尾根穴放血50~500 mL进行救治;怀孕母牛出现不安、烦躁、浑身震颤等症状,可以肌肉注射黄体酮10~15 mL进行保胎。

4注意事项

4.1规范使用兽药

一般情况下,为防止其他药物对疫苗接种的干扰,在注射病毒性疫苗的前后一段时间禁止使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接种奶牛在进行口蹄疫免疫注射前后3 d禁止使用治疗量的抗生素药物,正常剂量抗生素药物使用在处于免疫期的奶牛身上,有可能造成牛奶抗生素超标。

4.2完善饲养管理

4.2.1 健康状况良好的牛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因此,在奶牛饲养密度、湿度、温度、通风、光照和饲料质量方面都需要采取优化措施,为牛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生产环境,提高奶牛健康水平,促进奶牛免疫应答率。

4.2.2 在接种期间,可以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应激剂,缓解应激反应。

4.2.3 建立完善防疫档案,在档案中对免疫反应情况作好记录,归档保存,为减少免疫反应提供资料。

4.2.4 严格消毒制度,对口蹄疫强制免疫进行全程消毒,对防疫人员、包括所有参与人员、器械、注射部位进行严格消毒,确保卫生安全。

4.3注意后续处理

目前,多数省市都建立了强制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所以养殖场户在出现免疫副反应后,要立即通知基层防疫人员,并收集相关证据,保护好现场,等待防疫部门的现场勘验和责任认定。不要擅自焚烧、处理死亡动物尸体和疫苗包装物,否则,无法进行索赔。

4.4强化业务培训

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应处置和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尤其是村级防疫员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副反应。

综上所述,影响奶牛口蹄疫免疫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只有加强饲养管理,选择正规途径的疫苗,科学规范的执行操作规程,才能有效地减少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编辑:狄慧)

猜你喜欢

副反应针头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2018年全疆口蹄疫疫苗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分析
口蹄疫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的处置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