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溺爱中的“隐性权威”

2014-04-29马艳杰

心理与健康 2014年10期
关键词:格拉姆习得性米尔

马艳杰

咨询中,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小时候特别乖,特别听话,现在读大学了,却变得不懂事了,一句话说得不顺耳,就吵起来了。他还嫌弃我和他爸没出息。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就算了,跟同学关系也不行,什么都不懂,特别幼稚......”

事实上,这位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孩子的生活一直由她来决定。而案例中男生的状态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缩影。对于溺爱的理解,我们常常停留在父母“爱”的方式不对,对孩子爱过了头,什么都百依百顺。但如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溺爱的背后,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过多地使用了自己的“隐性权威”。

知识小链接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权威与服从”的实验。他招募了一群年龄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请他们到实验室当“老师”。实验要求这些“老师”对犯错的学生给予电击的惩罚,并且电击伏数逐级增加,从45伏到450伏。实验过程中,如果参加实驗的这些人想要停止,米尔格拉姆就会以“权威者”的身份命令他继续进行实验,直至第五次提出停止实验的人才可以退出实验。其实,实验中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只是米尔格拉姆的助手在隔壁房间播放事先录好的录音,比如120伏电压时,会播放“我的血都已经冻住了”这样的嚎叫声。实验结果可以说令人震惊,因为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都把电压加到了300伏。按我国现行标准,人体的安全电压伏数是30伏,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在实验情境中对一个人实施了可以致死的电击。其中65%的人将电压伏数加到了最大—450伏。

米尔格拉姆还特别提到实验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实验结束之后,所有人都没有去隔壁房间看看那个“被电击的学生”。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实验中所做的事情有多么“泯灭人性”,也没有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冷酷”。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这是实验者的事,是“权威者”的事。

“服从”原本是人的一种天性,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太多服从,那么他就会变得软弱,也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正如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说过的,习得性无助是人们无法控制坏事情发生时形成的,但是当人们无法控制好事情的时候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被动”是一个人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关键,“被爱”往往让孩子处在一个不需要自我掌控的生活里,他们更容易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焦虑和害怕人际冲突。更可怕的是,习惯了服从的人,没有责任感,也不敢承担责任。他们很轻易地将责任推给别人,推给那些“权威者”们,在家是父母,在外是老师、自己的上级和老板。所以,当他们不顺利的时候,他们会指责父母“无能”,会理直气壮地“啃老”。当他们工作做得不好时,他们会在内心埋怨老板的安排不合理。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没有了责任感?为什么孩子对亲生父母也冷若冰霜?这些问题值得那些习惯了做孩子“代言人”的父母们深思。

猜你喜欢

格拉姆习得性米尔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坚守梦想的英格拉姆
布兰登·英格拉姆 三重威胁
有本事的男人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