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巡航疲劳,硬撑还是小憩?

2014-04-29刘清贵

环球飞行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憩管制员航路

刘清贵

会开车的人,恐怕都上过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即使开车前睡足了觉,但跑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大都会感觉到眼皮子在“打架”。如果飞行员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还会在不经意间,“骑”在两条车道间的白线上,仿佛驾驶着飞机顺着“跑道中线”起飞。

事实上,飞机爬升到了万米高空进入巡航状态之后,就是长时间的平飞。这种状态跟汽车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非常相似。如何在驾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昏昏欲睡,是汽车司机和飞行员共同面对的难题。

巡航就像跑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又宽、又平、又直,开起来简单、省心。只要将方向盘把稳了,会踩刹车、会抵油门就成。飞机在巡航阶段跟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很相似。在巡航状态,空中交通管制员偶尔会出于安全间隔的需要,让驾驶员改变一下高度或者直飞前方某个航路点。过去,实行程序管制时,因为地面“看”不到飞机,前后机之间要保持至少10分钟的安全间隔。每到一个航路点,飞行员都要向管制员报告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保持的高度、预达下一个航路点的时刻和下一个航路点的名称或者代码。一路下来,通话内容能够记上满满一大本。

如今,由于有了雷达管制技术,飞机的位置、高度等航行诸元信息,在管制员的雷达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也就不需要飞行员逐个航路点报告了。飞机进入下一个管制区之前,飞行员调换通信频率,和管制员建立起联系之后,只需静候其指令即可。管制员不和飞行员通话,飞行员就不用主动吱声。相比之下,现在的天空,虽然布满了南来北往、东西交织的飞机,但大多数飞行员都闷着头自个儿飞,显得寂寞清静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巡航阶段,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在自动飞行系统的帮助下,得到了极大地减轻。现代飞机是当今高科技之集大成者。为增强飞机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经济性,飞机上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程序,无不凝结了人类最新的智慧结晶。与传统的手工飞行相比,现代飞行更侧重于监控,大量常规的、程序性的操纵交由自动飞行系统来完成,事事都要亲手操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长时间巡航易打瞌睡

虽然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轻松、简单,但发生的事故并不见得就比普通国道少,而且大多以刮擦隔离带、追尾甚至连环相撞等恶性事故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资深司机认为,就是因为高速公路太直、太宽,司机很久都不用转一下方向盘,踩在油门上的脚尖也不必变换姿势。久而久之,困意袭来,一不小心就酿成了一出悲剧。

同样,如果天气简单,风平浪静,运行正常,机组在巡航阶段的飞行就比较轻松(当然航路上如遇雷暴,则另当别论)。一般来说,一个航班平均下来,巡航时间占到了总航段时间的80%左右。在此期间,飞行员只要做好系统页面回顾,进程页面检查,燃油、雷达、导航和客舱温度等监控工作即可。另外,此时飞机飞行平稳,各系统的工作也处于“不紧不慢”的中等负荷状态。因此,航空界并没有将巡航列入“飞行关键阶段”。如果机组之前已经连续起早贪黑飞了几天,进入巡航状态之后,累积下来的疲劳感很可能会慢慢显现出来。

在驾驶舱里,机组两人先是无话找话。随后,除了不得不进行的“交叉检查”和“标准喊话”外,没有更多兴趣主动开腔,驾驶舱里慢慢沉寂下来。在发动机声音的衬托下,举目四望,空无一物。时间稍长,眼皮发沉,目光发直,接着就会进入微睡梦境(这是一种持续时间仅1~3秒的极短暂睡眠)。这种状态容易出现在长距离飞行过程中的黎明时分、凌晨和午间,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并危及飞行安全。

在一则资料中,笔者发现,有的国家将这种现象叫做“Jet lag(长途飞行疲劳效应)”。在英语中,“Jet lag”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描述长途飞行带来的疲劳不适症状。由于航班飞行的特殊性,打破睡眠规律是经常碰到的事情。而居无定所、睡无定时和生活不规律,对机组人员所造成的潜在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绝对不可忽视。

能否进行有控制的小憩

对于长时间处在巡航阶段容易打瞌睡的问题,笔者曾在新浪上发布了一条微博:许多飞行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当瞌睡袭来的时候,有控制的小憩(短时打盹)是最明智的一种选择。一味地“头悬梁,锥刺股”,效果未必好。长途司机在行驶两小时左右以后,就要在休息区停车并走走。而对于没有“休息区”的单套机组,当某位机组成员困意袭来的时候,理性的做法是想办法硬撑还是有控制的小憩呢?

飞行中的小憩,是个颇有争议的敏感话题。即使飞行机组严格遵循规章,不超时执勤,不超时飞行,但每个人睡眠功能的差异非常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全程精神抖擞,但也不可避免会有极少数人存在打瞌睡的情况。有人将有控制的小憩与常人眼中的打瞌睡混为一谈,理由是飞行安全人命关天,飞行员驾驶飞机居然还敢睡觉?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小憩,是说在非飞行关键阶段比如巡航期间,对于2人及以上的多人制机组,当某位机组成员进入了不可抗拒的生理性瞌睡极点状态时,与其硬撑,倒不如顺势而为,安排其进行有控制的几分钟小憩。

国际民航对有控制的小憩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专家认为,小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夜睡眠的缩影,经常习惯小憩的人,恢复作用比较大。一次小憩过后,飞行员可以清醒地工作一两个小时。对于长途飞行的机组来说,飞前小憩也是大有好处的。美国宇航局有研究报告指出,按特定时间进行小憩,有助于改善长途飞行机组的疲劳状况。美国联邦航空局认可了这一观点,并为其提供便利,在某些航空公司的帮助下进行深入研究,以验证在实际飞行中小憩的作用。

因此,当个别飞行机组成员在飞行非关键阶段遭遇飞行疲劳极点时,笔者提倡将有控制、有计划、有程序的小憩(几分钟的打盹)作为缓解飞行疲劳的不得已的安全非常措施。但是,笔者坚决反对那种不分阶段、不论场合、不讲控制的“呼呼大睡”,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对于有控制的小憩,笔者认为,主要适用于只有一套机组的中短程航线上(没有专门的睡觉休息区)。航空公司运行手册至少应该明确小憩概念、实施条件、时间长短、控制程序(即机组间职责转移与分工,对于2人制机组,可拟请乘务长进驾驶舱;对于3人制机组,另外2位飞行机组成员应重新分工主飞飞行员和监控飞行员的职责)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程序。

虽然目前飞行规章对此还相当谨慎,并未放开,但有控制的小憩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凡是涉及飞行安全的问题,都不能回避,都不能设置学术禁区,都必须深入研究探讨,摸清其规律;凡有利于提高飞行安全绩效的实践和措施,都要敢于吸纳,与时俱进。对于巡航时的飞行疲劳问题,有控制的小憩到了应该摆在桌面上正视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小憩管制员航路
小憩
忠犬小憩
小憩如短诗
小憩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错、忘、漏”
《飞机起飞了》
基于交叉航路影响的航路容量模型研究
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的探讨
应召反潜时无人机监听航路的规划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