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定性的看:识别事物的形状

2014-04-29李少白何星

中国摄影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视距视点形状

李少白 何星

何星(以下简称何):您能介绍一下有关形状的定义吗?

李少白(以下简称李):在柯达摄影丛书中是这样定义形状的:“我们把一条闭合的、形成物体轮廓的线条称为形状。”

何: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形状: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的形象状态。

李:我觉得你这种解释可能更简单明了些。在摄影的观察中,大多数的情况,还是要首先识别物体的形状,并通过镜头正确地或歪曲地表现被拍摄物的形状。

何:正确地表现被摄物的形状好理解,为什么还要歪曲被摄物的形状呢?

李:摄影术发明的初衷就是要将现实世界复制成我们可以识别的影像。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改进相机、完善技术都是为了能准确地复制被摄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但人们在摄影实践中逐渐发现,有时候没有准确地复制被摄物的形状,更能表现出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感受,更能通过影像建立一个我们向往的审美世界,所以如何歪曲被摄物的形状,也成了我们进行观察和寻找的一个方向。

何:在我们观察事物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认识事物形状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李:视点、视角、视距、光线。

何: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结果用影像表现时,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表现的正确与否?

李:还是离不开视点、视角、视距、光线,当然还要加上镜头的焦距、曝光量的多少、快门速度等。我们观察事物的形状时,首先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视点。比如我曾去过的八卦田风景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未能爬到八卦田旁边的一个山上,采用高视点俯视角观察,只在平地上转了一圈,结果就没有观察到形状像八卦的风景。

何:听您这么一说,我想起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通过观察得到了启示,对事物形状的认知,与视点、视角、视距大有关系,如果想看清庐山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形状,必须在远处看才行。

李:的确,要学会正确的看,就要先寻找合适的视点、视角、视距。有关这些我们在以后会专门花时间再详细谈。我们观察到事物的形状,只是摄影的开始,最后还要通过相机来将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表现出来。在将三维空间中的事物形状转化成二维平面上的影像的形状时,要比观察时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就拿曝光来说,如果我们以明亮的背景曝光,处于明亮背景前的事物就可能变成剪影。如果视角合适,就可能获得该事物的最单纯的形状,因为剪影剔除了所有有关的质感、结构和色彩的影响,只剩下形状。又比如,你在高视点上发现水田像网格一样,但你没有在这个视点上拍摄,而是在另一个低视点拍摄,水田的影像就不可能呈现网格般的形状。还有你在很近的距离用广角镜去拍摄一只牛头,和你从很远的距离用长焦镜去拍摄同一头牛,这只牛头形成的影像的形状就会大不相同。有关这些我们也会在以后再专门详谈。

何:您能举两张以表现被摄物的形状为主的照片来说明形状是识别对象的首要视觉要素吗?

李:《北京八达岭长城》这张照片曾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为长城明信片的封面照片。为什么这张照片会受到出版社的重视?除了它的色彩明亮外,主要还是画面中,无论是长城的墙体还是山坡上的巨石的形状都表现得很准确和醒目,让读者一眼就能识别出画面中的主体是大家熟知的中国长城。《黄昏时湖水中的少女》是一张抒情味很浓的展示女性形体美的照片。它曾经被四川美术出版社选作挂历的封面。这张照片的引人之处,恐怕也和那张长城照片有相同之处,除了柔和美丽的温暖色调,主要还是在明亮的湖水衬托下,少女婀娜的富有曲线美的身体形状得到了单纯、简练的表现。

何:您举的这两个例子的确让人感到在一张照片中形状往往要比色彩、质感、结构等视觉要素更重要。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在认知世界万物时往往是首先识别被观看对象的形状的。

责任编辑/张大鹏

猜你喜欢

视距视点形状
挖藕 假如悲伤有形状……
俄罗斯
你的形状
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
安全视距应该成为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共识
浅谈道路设计中的停车视距与验证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