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形成的策略探析
2014-04-29吴娴
吴娴
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而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之一,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结舍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现状,有意识地落实观察兴趣化、明确化、深入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是学生自身的意识与外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基本能力,小学生若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取信息,形成一定的知识。
一、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就会主动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并促进学生去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想学好一门课程,最好是他对这个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教学,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例如,在学习《蜗牛》一课时,教师带来了三只不同的蜗牛,让学生观察,为了让学生观察仔细,教师出了三个问题。①观察蜗牛的颜色。②观察蜗牛如何吃食物。③看一看蜗牛的眼睛和耳朵在哪里。本来小学生就对小动物感兴趣,老师又提出这么有趣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而且明确了观察的对象。我所采用的这种激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鼓励让学生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边观察边提出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
二、明确观察目標
观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观察,所以小学科学要注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在每一次观察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才能逐渐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观察经验得以积累。比如在观察树叶时,教师要明确学生观察什么,观察它的形状,还是他的颜色,还是观察数量、排列,还是观察他的表面是不是粗糙。不同的学习目标也要给学生观察的目标提出任务,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才会有针对性,观察效果更好。
三、观察要深入
既然是观察,就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观察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所以观察也要深入,只有深入观察才会获得想要的信息。当然,观察是为了学习的,在不同阶段可能观察的深入程度也会有一定的要求,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才会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生在长期观察蚕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每次观察都要深入,把所看到的作详细记录,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在每个时间是什么样的,他们过渡到另一个生命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蚕的生命特征与规律,使学生真正了解蚕的这一生命现象。
四、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的习惯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观察能力。首先,观察要力求客观。科学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在观察事物时尊重事物的真实性,敢于说实话,说真话,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猜测、伪造数据与结果,要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其次,要做到有选择性地观察。事物有很多特征,在一定的学习内容时,要求学生的观察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观察时也要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小学生年龄小,没有观察经验,他们可能不会很好地抓住观察的重点,有时会对不需要观察的事物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例如观察小鸡出壳,本该是观察小鸡出壳时动作,但有的小学生却观察了出来后的绒毛、形状等。第三,观察要持久。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小学观察教育时要让他们养成一个持久的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很快给出结果。著名的动物学家“达尔文”写出一部经典巨著《物种起源》,这部书是他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想一想如果他没有持之以恒的观察能写出这部书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观察,还要让学生持久地观察,观察一个事物在不同时间有什么样变化,总结规律。学生需要这样的品质,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才能有所成就。有些事物的变化需要重复地观察,这种重要的观察中会发现不同的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观察的好习惯。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每种方法的运用却有很大的科学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在教学中要先有正确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认真观察,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贯彻到每节课中,通过观察,形成一定的能力,为有效学习科学打好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