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化能力本位的《采购实务》课程改革
2014-04-29罗振华
罗振华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其次分析为什么要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最后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采购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如何将课内教学即“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采购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68-03
1什么是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
1.1什么是能力本位课程
能力是指个体在工作、生活及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行为总和,它可以有强弱和大小之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教育中的课程教学紧密相关。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因此能力本位课程其在设计思路上就考虑到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课程设计一般是经过分析职业能力形成能力目标,再将能力目标的实现转化为课程项目,在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课程结构就要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设计课程项目,编制项目的训练内容,其最终课程目标是指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能力本位课程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生是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的中心。因为课程设计项目是指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技能,而不是教师有意呈现的。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导致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权威者的角色功能削弱。在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实践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第二,能力本位课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理论知识不再作为达到目标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完成反映达到相应能力标准的任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第三,能力本位课程承认学习者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均为课程应有之义。最体现这一点的是认可学习者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能力。
1.2什么是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
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以一门或多门课程支撑一项或多项能力的培养。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按照“定位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系统设计支撑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的程序,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系统科学的选择解决某一专业方面实际问题,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在校期间往往无法有机会进行学习。我校在前两年每个学期最后两周开展课程综合实践,前两期以调研类项目为主,后两期结合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这样就为毕业综合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见表1)
表1“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寒假第二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暑假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寒假第二学期(后两周课程综合实训)暑假
第三学年后半学期(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寒假毕业顶岗实习就业
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是由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体系,它是我校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性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内容递进性。课程专项实践大多是仿真性项目,学习掌握的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课程综合实践掌握的几个方面知识、技能与素质结合,毕业综合实践是多方面知识、技能与素质综合。项目内容具有递进性,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方法多样性。大多数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在开展这两个项目过程中,除了课程常用教学方法外,还用到调研法、访谈法、实战法等。第三,时间有序性。课程专项实践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综合实践安排在每个学期课程学习完成后最后两周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2为什么要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
2.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组织教学,课程教学尚未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困境,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没味,到最后什么都不会。虽然许多教师也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但是,让每一位教师能够系统地掌握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需要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研讨,将岗位或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支撑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在于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这一过程是课程动态的一面。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和积极行动,更加关注作为发展主体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课程的建构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成为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系统化能力本位课程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上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体现学生参与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
2.3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趋势
由于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能力,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及专利,高职院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企业无利可图、缺乏主动性,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由于高校与企业追求目标不一致也不尽如人意。课程的开发、教学实施与评价等都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趋势。我校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必须由学校与企业“双导师”来担任完成,通过项目这个载体使得高校教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与企业开发产品、优化工艺流程等实际需求有效结合起来。
3《采购实务》课程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方案
我校依托强大产业背景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课内教学(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与课余拓展(创业、创新和文化素质拓展)利用“三三”平台有机结合起来[1],使得“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真正的落实。《采购实务》课程基于上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本文围绕课内教学开展系统化能力本位改革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探讨。
人才培养系统项目化实践框架
3.1课程专项实践
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掌握本课程专门知识与专项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分项实践我们称之为课程专项实践。专项实践项目一般是综合实践项目的基础性或构成性项目,也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线。所以《采购实务》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开设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依据能力本位课程要求设计了采购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其中应知部分设计了九个项目,包括采购组织设计、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供应商管理、采购业务操作、采购谈判与合同订立、招投标采购、采购控制与监管、采购绩效评估及采购业务综合实训等内容。其中应会部分设计了六个项目,有制订采购计划、供应商调研与管理、模拟采购谈判、编制采购合同、招投标采购、采购业务综合实训等项目。通过行动导向法的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既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提升,又使高职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高职教育“双赢”的目的。
3.2课程综合实践
所谓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应的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下,系统科学地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最后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对项目及完成结果联合作出评价的系统实践教学过程。它包括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和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是指在每个学期教学内容结束后再综合所学各课程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它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所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应用,又可以为毕业综合实践积累经验。
系统化能力本位的《采购实务》课程教学由综合素质、采购职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构成。采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下面以《采购实务》为例设计“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体系与核心课程体系框架”(表2)。
3.3毕业综合实践
毕业综合实践是指高职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使学生具备进入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初步工作能力。它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职应岗能力为技术应用能力的终点设计教学计划。应职应岗能力就是指一个人要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解决本岗位实际问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它由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组成。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是根据每个毕业生定岗实习岗位来选择题目,有些学生在担任采购助理,他们就可以选择采购管理方面的项目来做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