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与思考
2014-04-29黄辉
摘要:童话既是艺术教育的固有内容,又是艺术教育的有效平台与载体。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应遵循应需性、整合性、实质性原则。在学校教育中,尝试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整体素质得到了优化。
关键词:艺术教育;童话;价值;原则;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12-04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一个世纪的起伏浮沉中,学校始终坚持“给生命以成长的智慧”的办学理念,以优质的师资、整全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近2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童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用童话的美启迪学生的智慧,用童话的趣构建理想的课堂,用童话的真引领师生的成长”[1]为奋斗目标,形成了童话教育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校本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独特路径。
童话与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尝试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整体素质得到了优化。
一、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艺术可分为文学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艺术的一种,因此,童话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固有内容。同时,研究表明,“童话构成了人们命名为‘诗的那个概念所指向的东西的实质,构成了‘艺术精神的一个基本维度”,“一切真正的艺术自觉与否都必须拥有这样一种来自于‘童话叙事的品质:对生命的体贴和生存的怜悯”[2]。可见,童话与艺术有着内在的精神关联,童话是构成“一切真正的艺术”的本质性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是否体现童话所固有的“对生命的体贴和生存的怜悯”,甚至是检验艺术乃至艺术教育成色的试金石。
童话对于艺术教育来说,不仅具有内涵上的本体性意义,还具有方法上的工具性意义,对于改进当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以帮助儿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修养,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被功利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儿童艺术教育也不能独善其身,被裹挟着落入了急功近利的窠臼之中:很多家长让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参加名目繁多的考级,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而不是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很多艺术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艺术教育,就是为了机械地让儿童掌握考级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让儿童去感受艺术、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并进一步创造艺术。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不能让儿童热爱艺术,深入艺术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相反,还可能会让儿童把艺术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进而敌视艺术,疏离艺术。
艺术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实现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必须遵循儿童艺术学习的规律,尊重儿童艺术学习的需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实践表明,在小学阶段,童话就是艺术教育的有效平台与载体。
童话,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一种文学体裁。童话通常语言活泼,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充满着奇思妙想,契合儿童喜欢幻想、想象、夸张、探索等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因此备受儿童的欢迎。以童话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童话是具体形象的,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能够转换、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抽象或儿童不易理解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等)形象化、具体化,贴近儿童的接受水平,贴近儿童的欣赏习惯,让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其次,童话是内涵丰富的,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能够拓宽艺术教育的空间和路径,让儿童在更宽广的空间、更丰富的背景中欣赏艺术作品,以更多元的路径、更多维的感官抵达艺术作品的内核,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度理解。第三,童话是超越功利的,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儿童用审美而非功利的眼光去感受、欣赏艺术作品,用自己喜欢而非指定的方式去理解、把握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目的的本质回归。
二、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
把童话与艺术结合起来,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需性原则
童话与艺术虽然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事物,二者既不能一一对应,也无法相互代替。童话能够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离不开童话,并不意味着每一次艺术教育活动都必须引入童话的因素。相反,如果没有根据具体情况教条地引入童话因素,有时候反而会对艺术教育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应遵循应需性原则,根据艺术教育对象、内容、目的等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童话的介入,需要什么样的童话介入,童话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介入等等事宜。
2.整合性原则
童话促进艺术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童话+艺术”,把童话与艺术放在一起便可实现,如果没有找到童话与艺术的有效结合点,二者便如油与水,很难融合在一起,不仅不能产生“1+1>2”的正效应,有时反而会相互干扰,产生“1+1<2”的负效应。要做到童话与艺术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需要遵循整合性原则,探求二者的内在一致性,找准二者的有效结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童话促进艺术教育才能形成“童话×艺术”的增值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艺术教育的效果。
3.实质性原则
童话促进艺术教育,并不意味着童话对艺术教育的介入方式一定是显性的、外在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内在的。后者是指,艺术教育活动虽然没有引入童话文本或活动,但却蕴含着想象、幻想、夸张、奇幻等童话的精神,在实质上是具有“童话性”的。不难看出,与显性的、外在的介入方式相比,隐性的、内在的介入方式更加本质、更加深入——有童话未必一定有童话精神,显性的、外在的介入有时是徒有其表,实质如何却未为可知。因此,童话促进艺术教育要遵循实质性原则,不拘泥于外在的具体形式,而着眼于实质效果的达成。
三、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校本实践
1.让童话的音符充盈每一个时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们以童话的视角,立足课堂,结合生活,拓展延伸,让音乐的和谐曲调回响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让学校的每一个时刻都显现出艺术的魅力。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选取了充满童趣的音乐作为学校的铃声:预备铃声,是跳跃的《踏雪寻梅》;上课铃声,是悠扬的《小松树》;自主活动的铃声,是欢快的《铃儿响叮当》;午餐的铃声,是轻盈的《我们都是好孩子》……这些铃声音乐多为经典的儿童歌曲,描写的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成长、儿童的梦想,充满童话般美好的意境和情感,十分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很容易让儿童入耳入心,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学校“每周一歌”活动也充分注重了“童话性”。最早进行童话教育时,我们提出“每周一歌”要唱童话歌曲,很多经典童话影视作品的主题歌都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了学生,“每周一歌”由此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校活动之一。后来,“每周一歌”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形成了“生活系列”“红歌系列”“励志系列”“校园系列”“爱心系列”……虽然内容不再局限于童话歌曲,但在选择歌曲时还是注意尽量贴近儿童的学习生活,契合儿童的审美情趣,以保持歌曲的“童话性”。
学校的音乐教学也注重发挥童话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让音乐与童话牵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听童话、演童话、品童话,以童话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在教学中,童话的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童话的情丰盈了学生的音乐情思,童话的美陶冶了学生的艺术心灵,童话的真引发了学生的人生思索……童话就像一滴催化剂,虽然在音乐课堂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却让课堂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更浓了,音乐理解水平更深了,音乐表达能力更强了……
2.让童话的色彩涂满每一个角落
美术是涂与画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涂涂画画的天性,都有与生俱来的对美的喜爱。要让儿童保持这种天性,并将之转化为后天的素质,就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用成人化的方式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能,而要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方法开展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灌注童话的精神。
要让学生在绘画中放飞童心,感受快乐,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我们在校园中开辟了很多绘画的天地,让学生去涂画、去欣赏、去创造。在校园各处,充满童趣的绘画无处不在——
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各班教室外的墙壁前都呈现热火朝天的景象,孩子们都在忙着绘制“童话壁”。“童话壁”是各班童话教育展示的“自留地”,学校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自主创意,自主设计,自主绘制。孩子们在这样一块不起眼的墙壁上,完成了了不起的“杰作”——《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会走路的树》……一个童话,且不说内容长短,寓意深浅,仅仅要用四幅图来描述整个故事,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精炼的概括,没有精巧的构思,是很难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合作,有的构思,有的打样,有的描线,有的涂色,有的写字……分工明确,行动迅速,装饰教室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美术能力,增强了对童话的理解。
各班自行创作的“班级图腾”,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平台。班级图腾是各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班级现状确立的班级形象,有坚忍不拔的“蜗牛”,有乐于奉献的爱心“安琪尔”,有展现美丽的“金叶子”,有立志飞翔的“飞飞马”……班级图腾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自己提炼精神,然后张贴于班级橱窗内,彰显和谐与进取的班级精神。
“童话林”是学校的一个标志性景点。里面除了巨型书架、“π”形线路、名家魔方之外,还有一块显眼的“童话小贴士”,那是孩子们涂鸦的展示区。无论是谁,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张贴到上面,与人分享,展示自我。
每年的“童话节”上,我们都开展学生最喜欢的“童话地画比赛”。上百名参赛的学生,形成恢弘的气势;不同风格的画作,构成缤纷的童话世界;而上千名围观的孩子,则筑成了另一片独特的风景。
操场四周的围墙上,32个运动造型是由孩子们挑选和设计后画成的,既彰显运动的力与美,又饱含着儿童的天真与烂漫。
3.让童话的创造实现每一个梦想
安徒生说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丽的童话”。教育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将孩子童年的梦想加工成现实,成为真实的生活。学校艺术教育无法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但可以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艺术素养,让他们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变得色彩缤纷,多姿多态。
童话是学生艺术素养生长的肥沃土壤。学校开发童话艺术校本课程,打造童话艺术活动平台,开发学生的艺术意识、艺术潜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想象力、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了学生的艺术梦想。
“童话剧”是学校的特色品牌,学生在经典童话剧的演绎中,绽开了艺术的鲜艳花苞,抹亮了童年的精神底色。学校组织师生共同选取经典的童话作品,共同解读文本,共同创编剧本,编写了《月光下的长笛》校本教材,收录了12个经典童话剧。这些剧本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诙谐活泼,有的委婉细腻,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情节曲折……在其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剧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角色。每年,学校组织两次童话剧展演,让学生人人都当主角,个个都成明星,在经典童话里演绎自己的缤纷童年。在丰富多样的童话剧展演中,学生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童话剧《清水塘畔》获省一等奖,《白雪公主》《丑小鸭》分获海门市特等奖,《一路上的故事》《巨人的花园》分获海门市一等奖。
学校顺应学生的艺术需要,设置了包括文学艺术、书法艺术、手工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表演艺术等在内的多种社团。在活动中,我们注意“点”和“面”的结合,也就是把群体性活动和个体性活动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在二胡社团和葫芦丝社团,民族器乐的乐调虽显稚嫩,但充盈着童年的真淳、清爽、朴实;在小小舞者社团里,孩子们踮着脚尖,弯着腰肢,表情天真烂漫,动作童趣十足,让人不禁莞尔……
在社团活动和诸多艺术教育的培育下,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升。文学社团成员赴韩国,飞日本,对话世界,交流才艺,受到夸赞;艺体活动走进了国家体育馆鸟巢参加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学生参加江苏省、南通市才艺比赛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黄辉.童话教育:学校文化的优美片段[J].小学教学研究,2012(12).
[2]徐岱.诗性与童话——关于艺术精神的一种理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