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闫平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母爱情结

2014-04-29李倩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母爱

摘 要:闫平,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最有实力的一位,本文主要从爱的内涵、闫平的审美理想、以及围绕“母子题材”中的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母与子”——闫平绘画中的爱的体现。

关键词:闫平 母爱 生命意识

一、爱的内涵

对于爱的定义,大致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爱是指我们通常理解的男女之爱,而广义的爱既包括爱情,也包括人与人直接的亲情与友情。本文所涉及的爱并不是爱情、友情,而是这三者中最伟大的,传承人类思想的亲情,它维系着人类的情感。如果需要再细分,那就是亲情里充满温馨、柔软的“母爱”。

闫平画了多幅以母子为题材的作品,画面温馨,母爱洋溢。代表作《母与子》系列中描绘的通常都是一位年轻的妇女与婴孩在室内或下棋、或拥抱的情景。整个画面色彩明亮,用了大量的粉蓝、粉红等甜蜜的色彩,画中母子间的亲昵让人感到温馨宁静。作者能在画布上将生活平常的一种状态描绘出来,并试图向人们传递这种细腻的母爱。另外,画家还在背景中添加了沙发、绿色植物、散落的油画材料等,让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身临其境。闫平的作品,从她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歌唱与表现生活,闪耀着母性的光辉[1]。

二、“质朴自然”的母爱

(一)超越性别

闫平老师是个瘦小的女性,难以想象出这样瘦小的身体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温暖、幸福、爱与躁动,这些情感将你整个包围起来,使你陷入她的精神世界当中。

闫平在画室的时间比较多,她说:“我的平日生活是很单调的,平常日子里都是在画室里面一坐就坐上一整天,缺乏与人的沟通。每天六点又需要准时叫醒牛牛、上课、画画。晚上陪着孩子背书、默写、学写议论文。”从90年“母与子”成名那天开始,就一直以感情生活为描写的焦点。对个性化绘画的探索中,仍旧执着于“母与子”这些琐碎、温情的画面中。她的绘画大都是描绘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如“母与子”“小戏班子”。敏感的女性,更加会主动地了解生活,探索生活中点滴的温情。“母与子”这个题材虽小,但闫平在绘画时却是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的真谛,人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平平淡淡的爱不就是最想得到的吗?每一次的画作都显示了她认真思考的结果:生命比任何东西都无比重要。

(二)源于生命

感情是一种客观的体验,也是一种主观的经历。这是一个画家提高美感的强大动力和力量。画家在画一幅作品时需要阐述或诠释出一种情感体验,首先,就必须找出他内心最渴望表述的情感。

中西美术史上经常将“母与子”作为重要的题材之一,而闫平却也最偏爱这个题材。中西方当代画家对“母爱”这个题材表现的也有很多,如科勒惠支与卡萨特。闫平在创作母子题材的作品时,经常借鉴其他优秀画家如何表现“母爱”的,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美国印象派画家卡萨特了。她一生孜孜不倦的描绘着女性与儿童,但卡萨特的创作多偏向于写实,而闫平多是重于表现。闫平正是因为把平凡的画面展现到画布上而以油画的形式展现出其中不平凡的一面、感动的一面。

三、“触动心灵”的痕迹

(一)色彩——浓烈

色彩是绘画的艺术也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色彩本身是独立的,但是通过各种颜色的搭配,就反映出了它的情感。同时,色彩也给画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艺术家们更愿意用这些变换的色彩来表达内心情感。闫平就运用了色彩的语言,述说着心中的秘密。

闫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的画面色彩具有她自己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这也是由她自己的经历和性格决定的。她的色彩既是主观调和出来的也是随心调配的,在画面面前,她更多的将画笔交给了内心。正如2005年的《母与子》,不明确的光源下,温暖的粉红色荡漾于画面中,橘粉色的背景、黄土灰色的地板、粉蓝的花瓶植物和热烈的红色沙发构成美妙的一角。运用大面积的色块组织成一幅绚丽温馨的色彩,这也是闫平最擅长的色彩基调。

她曾经说过:“别人看我作品中漂亮的色彩,那是生活中理想的东西,就像女人永远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舒适的生活,可是真实的生活大部分是非常粗糙的,极度劳累的一天,在你筋疲力尽的时候,孩子睡着了,你看着他的脸庞就觉得特别高兴,一掠而过的一分钟、二分钟的满足;画《母与子》系列在形式上我希望用粗犷的、复式的颜色,像音乐那样复杂地交错在一起[2]。”身为母亲的闫平却仍然拥有着少女的柔情,在画布上挥洒粉红粉蓝等明亮的色彩,粉嫩的色彩中透露出母爱的柔情似水。

(二)笔触——概括

画笔、画刀等工具经过艺术家灵巧的加工,在画布上绘制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这些轨迹都是艺术家内心迹化。艺术家根据所需的画面整体效果,采取不同的用笔方法,结合用笔时的轻重缓急,使画面变换出一种干、湿、浓、淡的画面效果。笔触的轻重缓急也是艺术家心随笔动的最直接表现,艺术家将自己最直接的情感灌注进笔墨之中。

率意随性的大笔触是闫平《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又一特色,颜料在画面上肆意地扭曲、翻转,有时甚至是直接挤到画布上。表面看着像是运用一次性技法画成的,但仔细观察她的画面就不难发现,其实这厚重的色彩叠加是经过了多次的重复与添加完成的。它们展现了艺术家内心的呼喊,同时仍然是画家非凡生命体验的痕迹。

闫平《母与子》系列中的用笔是粗犷的,她认为用跳动的笔触甚至有些凌乱的笔触来展现出这种温情的画面,其实是经过理性思维的。从她的画面当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她感性的一面,还有一种作为母亲内心的坚强。孩子在母亲心中,永远都是稚嫩、柔软的,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压力,母亲必须选择坚强、理性。所以,闫平用这种坚强与理性将自己内心情感展露无遗地表现在了《母与子》中。

闫平的绘画,她将笔触与肌理的组合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概括洗练的大笔触下的细节部分显得格外独特,母子形象和家居物品原来可以这样来表现,既写形又写意涂抹、揉搓、拖曳,此刻的油画颜料的轨迹顺应着作者的心迹,心到了哪里笔就走到了哪里。这样的笔触来源于画家本身对于生命的特殊体验、与理性的构建。作为母亲的坚强与理性,内心世界的躁动与渴望,交织成一幅酣畅淋漓的美好画卷。

(三)画面——动感

如果你看到闫平的画,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对艺术家进行联想猜测,不禁会认为她是一个性格似火的女性艺术家。可是闫平却一直保持着安静简单的个人生活,平日里教学、绘画,生活中平静似水,家人恩爱健康。但是,她的绘画中却出现了一种奇妙的情景,曼妙的色彩,纵横的笔触,隐隐约约的人物,大胆的动态。这些特点同时出现在她的画布上,平静似水的生活瞬间被打破了。原来平静的心灵下面却存在着这样一颗躁动的心。画布上凹凸的刀痕,沟壑纵横、曲折盘绕,它们是画家内心轨迹的物化表现。它们似乎是被艺术家心中的欲望之刀一笔一笔堆积上去,组成自己的痕迹,带来一种动感的画面。

在闫平的画面中,人物的面孔被过度地伸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手的突出。从她2000年的《母与子》中人物手指自然弯曲地扣在一起,似乎想要告诉我们画面中的她正在互相传达心中的爱意。人是由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组成,人的躯干是固定的,起伏性不大,但其中最灵活具有生命力的就是手、脚、四肢了。她最爱表现的就是手势,通过将手势的不停变换,我们似乎能看出人物在做什么事情和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各种手势的变换,她也试图给我们观者传达出她的内在情绪。闫平画中的手完全挣脱了传统的束缚,自由地伸展在画面中,并尽力地向上触摸与延伸。画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僵硬的存在的,每一个都活生生、安静地存在于她的画面里。这是闫平的手的符号学。

因此,身体、绘画、运动和表演就结为一体了。无论是伸展着的双臂,还是弯曲着的;画面中的每一个背影或面孔,都是处在一种微微的动态之中,让每个人物、动物、植物都充满生命的动感。在闫平的绘画中,画面的整个重心都放在了身体的动作之中,绚烂、饱满的色彩只是整幅画面的余音。

即便是闫平比较安静的《母与子》系列之中也是如此。相对来说,整个系列中母亲与孩子的手通常是触摸着的,有时是母亲拉着孩子的手。母亲与孩子,手与手的联结,身体与身体的联结,激情与激情的传递,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母亲投与孩子的目光总是难以得到孩子目光的回复。但是,借助于手的触摸,孩子与母亲的情感维系得以联结,正如孩子曾是母亲身体中的一部分一样,现在,他们仍然联结在一起。

注释:

[1] 苗瑞,小议中国当代女性艺木家创作中的内倾心理[J],美术大观,2007(10):32

[2] 易英.感受新鲜的生命——闫平绘画简析[J].中国艺术,2000(01)

参考文献:

[1] 易英.感受新鲜的心灵—闫平绘画简析[J].中国艺术.2000(01)

[2] 汪民安.运动、欲望和表演—关于闫平的绘画[J].艺苑.2008(01)

[3] 振亮.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 陈琦.试论闫平油画的艺术风格与演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闫平.等你花儿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 王静.牡丹亭下女儿香—闫平.刘曼文谈话录[J].东方艺术.2006(05)

[7] 王克举,闫平.色彩印象语言/油画语言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8] 陈珍珍.体验与意识——关于女性绘画 [J].美术观察.2003(08)

作者简介:

李倩云,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母爱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谈赵师侠词的思想内容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我感受到了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