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刻书(一)
2014-04-29帝言
帝言
清内府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修书处成立后,一改明代由司礼监宦官经营和内容校勘不精等弊,选派翰林院词臣管理,任用博学之士编校书籍,又雇募各地优秀工匠担任雕印工作,将单色雕印、彩色套印、活字摆印、版画插图等各种技艺兼收并蓄,各展其长,制出大批精品,开创了清内府刻书特有的校勘精审、纸墨精良、刻印精致、装潢精雅的版本风貌。
一、单色雕印
单色刻本是清内府刻书的主流,达五百余种。纸墨上乘、版式宽大,行格疏朗,镌印精美。扬州诗局等内府承刻单位刻印的《全唐诗》等书,字迹秀丽匀净,有“康版”之誉。
二、彩色套印
在明代彩色印刷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清内府对套印技术的运用更加纯熟,用料更加考究,印制更为精良,以黄、朱、蓝、绿等色分辨各家手笔,各色纯正、匀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套印技艺之长。
三、活字摆印
(一)铜活字
以铜活字印书,自明弘治以后始盛。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铜活字本层出。清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最著名的一部,其它还有《律吕正义》、《御制钦若历书》、《御制数理精蕴》等为数不多的几部。
(二)木活字(聚珍版)
元明时期已用木活字引书,至清代已在全国通行,最大的木活字印书工程是乾隆年间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共一百三十四种,乾隆帝嫌“活字”不雅而赐名为“聚珍”。在继承和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技术方法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音韵阐微
十八卷 韵谱一卷/(清)李光地、王兰生等撰
清雍正六年(1728)武英殿刻本
康熙认为唐宋以来用两个汉字标注另一个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繁难,命李光地、王兰生等做了改革,撰成此书。它为研究近代读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可称最完备的古代韵书。
《御制盛京赋》
三十二卷附篆文缘起/(清)高宗弘历撰 傅恒等编校
清乾隆十三年(1748)
武英殿刻三十二体篆文本
《御制盛京赋》是乾隆帝所撰写最著名的一篇诗赋,由序、赋、颂等三部分组成,约五千字,三千三百余言,主要溯述满洲源流,颂扬列祖列宗创建大清之丰功伟绩等,充分显示了乾隆皇帝的汉文学修养之深厚。为弘扬满文,乾隆帝又指授臣工撰写各体篆文: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倒薤篆、书篆、龙爪篆、碧落篆、垂云篆、垂露篆、转宿篆、芝英篆、柳叶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各篆所书字体婀娜秀丽。
已镌未印《万年书》书版
十二卷/(清)钦天监编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
纵20.3厘米 横29.5厘米 厚3厘米
是书分春夏秋冬四册,每册各三卷,每卷为一个月,计十二个月十二卷。每卷又分立成、条例、月份三项内容。是书与时宪历大致相同,但记述偏重吉凶禁忌,盖为用事择日趋吉避凶之用。全书仅记干支甲子,无朝代年号。
扬州诗局刻《全唐诗》
九百卷 目录十二卷/(清)曹寅、彭定求等辑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刻本
曹寅,清汉军镶蓝旗人,世居潘阳,官通政使,江宁织造,校刊古籍极精。
唐诗总集。博采唐人诗作近四万九千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荟萃了唐人三百年诗作之菁华。全书刻印精良,为“康版”的代表作。
苏州诗局刻康熙帝《御制诗三集》
初集十卷 二集十卷 三集八卷/(清圣祖)玄烨撰 高士奇等编
初、二集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扬州诗局刻本
三集 康熙五十五年(1706)
苏州诗局刻本
版框纵18.7厘米 横13.3厘米
开本纵26.8厘米 横17.5厘米
关于圣祖诗,高士奇认为气象皇,文采壮丽,端重如五月屹峙,变化如神龙蜒蜷,烂漫如庆云在宵,浑灏如鸿钧一气。这固然是夸大之词,但康熙皇帝喜欢写诗则是事实,诸如朝令、燕、省方问俗、命将出师、策勋饮至都有诗作。
四色套印本《御选唐宋文醇》
五十八卷/(清高宗)弘历选 允禄等撰
清乾隆三年(1738)武英殿刻四色套印本
明朝茅坤曾选唐宋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清储欣在此基础上又增唐李翱、孙樵二人之文,称为十大家。乾隆皇帝以欣所去取尚未尽协,所论亦或未允,乃取储欣所选十大家文,录其言之优雅者,又补充一些欣本所遗漏的,命允禄监理此事,并命张照、朱良裘、董邦达等儒臣合而编之,定为此集,名曰《唐宋文醇》。共录十家文四百七十四篇。各家文凡书、序、论、记等各以类编,惟苏轼上书、奏状、对策诸篇以年月先后编次。全书圣祖评论以黄色书篇首,高宗评论朱书篇后,前人诸家评跋,姓名事迹以紫色、绿色分书于末。色彩斑斓,为乾隆时期殿版套色印刷书籍中的白眉。是书翻刻本遂内府本而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外版”或“外翻本”与内府本不可比对。
五色套印本《劝善金科》
二十卷 首一卷/旧传(清)张照等撰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
全书以红、蓝、绿、黄、黑五色套印而成。戏目采用单行大绿字,宫调用双行小绿字,曲牌名用单行大黄字,科文与服色以小红字旁写;曲文中每于、每读、每韵、每叠、每格等皆以小蓝字旁注以区别;南腔、北调则各以小红圈一一圈出。与同期出现的套印本相比,此书套色数量最多,故印刷难度最高。本书套色位置准确,印制精良,各色纯正匀净,清晰悦目,既有提示、助读的作用,又美化了版面,兼具艺术欣赏性,是清前期彩色套印技术的杰作。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一万卷 目录四十卷/(清)蒋廷锡 陈梦雷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 内府铜活字刊本
此书五千册,目录二十册,装为五百二十五匣,是古代以铜活字排印的最大的一部书。书中字体清秀端庄,笔画横轻直重。全书版式整齐,印制清晰,纸墨精良,装潢富丽,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木刻版画,在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大书仅印制了六十余部,现今完整存世者已寥寥无几。
《律吕正义》
四卷/(清)允禄等撰
清康熙年内府铜活字印本
此书是以乐律学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百科专著,是以铜活字印行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著作之一。上编为《正律审音》论乐律、管弦的规定;下编为《和声定乐》,讲乐器制造要点;二卷皆分上下,页码自为起讫,故视为四卷。另有铜活字印五卷本、六卷本。雍正时,将此书与《钦定历象考成》、《御制数理精蕴》合编为丛书《御制律历渊源》,又以刻本印行,对中西文化的贯通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一卷/(清)金简撰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木活字印刷术专著。作者金简是四库馆副总裁,负责刻书事宜,为节省开支而倡议改用木活字排印,事竣后作此书加以总结,图文互彰,便于从事者遵循。它是中国印刷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之一。
武英殿木活字、排版材料制造流程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有工作场景图、工具图各八幅。画面人物造型简洁、生动,亦庄亦谐,其怡然劳作的姿态、顾盼交流的神情等,都通过简单的线条而跃然纸上。图中配景也布置得宜,动静有法。
(1)成造木子图
造木子
所谓的造木子,就是制造木活字的刻块。其制作方法如下:
取枣木截割成约四分厚的木板,再将木板竖向裁成宽一寸的长方形木条,叠放晾干。
将晾干后的木条两面用木刨刨平,以净厚二分八厘为准,然后将木条横截成宽四分的木子。
平准木子。一是平准大木子宽度,二是平准大木子高度,三是平准小木子宽度。
木子检验
用铜制成大小两种方漏子,内空的大小分别与大小号木子的尺寸相符,将平准后的木子分别用大小铜漏子逐个检验,这样就可以保证木子的大小符合预定标准。
(2)刻字图
将需要刊刻的字用宋体写在事先画有格子的薄纸上,写好后逐字裁开,反贴在木子的上面。然后将木子放在专用刻字的木床上,用活闩闩紧,就可由刻工进行镌刻了。刻字木床的制法是,用一块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的硬木,中间挖出五条宽三分深六分的凹槽,每槽可容木子十个,另外在木板上开出两道活闩槽并制两根楔形的活闩,木子放入槽内,用活闩从两端塞入,便可将木子挤紧,然后就可以像镌刻雕版一样进行刻字了。
(3)字柜图
制字柜。按照康熙字典的十二干支分类法,将活字分别排列在十二个木柜中。每个木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进深为二尺二寸,木柜腿高一尺五寸,每个木柜配备一条木凳,木凳的高度与柜腿的高度相等,以便站在凳子上取字。每个柜子做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分为大小八个格子,每个格子中放入大小子母各四种,在各个抽屉的面板上写上这四种字母的属于某部某字及笔画数。取字时先按照偏旁知道该字属于哪部放在哪个柜子中,再查笔画数,便知该字放在哪个抽屉内。熟练之后,需要的字伸手便可取到。生僻的字平常使用不多,可以少刻,另外造一个小木柜收藏。将小木柜放在大木柜的上面,可以一目了然,捡字也十分方便。
(4)槽板图
用干燥的楠木做成外口宽九寸五分、长七寸七分、高一寸六分,里口宽七寸六分、长五寸八分八厘、深五分的长方形槽版。在槽版的四角包上铜角,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5)夹条顶木中心木总图
制夹条
1.制一分通长夹条
2.制半分通长夹条
3.制一分长短夹条
4.制半分长短夹条
制顶木
用松木制成高五分,宽三分或二分,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个字止的长短的方木条若干根。排版时遇到版面中五字的空行,则根据空行的长短嵌入不同长度的顶木,这样该行的活字就被固定在相对的位置而不至于移动。
制中心木
用松木制成高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宽四分的木条若干根,凡摆书至第九行是,就放入中心木一条,对应于套格的版心。
(6)类盘图
用松木做成的宽一尺四寸、长八寸、深五分的托盘(类盘),盘内嵌入数十根木挡板,形成数十个宽四分的空槽,取字或归字时,随手将木活字放到木挡板之间,木子就不易向左右两边倾倒。
(7)套格图
用梨木制成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的木板,在板内刻上比槽版里口每边大半分的边线,板心按现行书籍的式样每幅刻出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也宽四分。书名、卷数、页数与校对者姓名事先另处刊刻好,在印刷套格时把书名等嵌入版心一同刷印。
(8)摆书图
对待印文稿内的字数进行统计,确定每个字需用多少个,分类统计后另抄在一张纸上,按抄件从字柜中将需要的字取出放在类盘中,然后按照文稿的顺序及其文义,将类盘中的木活字摆放在槽版内,每排满一行放入一根夹木条,在大小字混排及有空挡时,放入不同厚度的夹条及顶木等,一块槽版摆满后,随手在一张小方纸上写下某书某卷某页粘贴在槽版上,以便查找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