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问题导学模式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2014-04-29苏伟然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苏伟然

【关键词】问题导学 高效 课堂

一、问题导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

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只是注重“教”的过程,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尽管课堂上有教师提问,但面授仍占满了有效课时。导学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占据了全部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法是使学生学习知识,而导学则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中捕捉新知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导学教学法必须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导学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法的能力培养一般是停留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强调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所需的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而导学教学法则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判断、学习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考试则往往是主观+客观题的笔试。而导学教学法则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形象、

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课堂问题导学模式构建

1.注重问题导学系统性、整体性、预设性

问题导学要注意课前的定标引领、自主学习、探究实践;课中的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点拨释疑、归纳整理;课后的训练反馈、反思提升。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课前的的定标引领不容忽视,决不能是仅仅是给学生简单二个字“预习”,而是要做出具体的指导。比如我们化学教研组小试管项目工作室高一分项目就是负责高中化学学案的编制,主要目的是有效打造高效课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后,增强前置学习的预设性,及课中学习预设性,如哪些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哪些需要老师引导完成,哪些是学生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完成将在整个化学教研组共用,每位老师再据自己所教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做一调整,这样就增加问题教学的系统性及整体性,真正做到对学生化学学习程序导航。

2.注重问题教学角度、难度、深度、广度

问题介入教育法如何,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介入的时机。介入的时机教师一般都能自觉不自觉地恰当把握,而问题的设计要关注问题的角度、难度、深度和广度,其核心是问题的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实践证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点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更能有效地驱动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合,面向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深度且具有启发性,触动学生思维,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若问题过难则容易出现冷场,学生望而生畏,过于简单则引不起思维的碰撞,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或者轻视心理。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从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尽力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种“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感觉。

3.注重问题导学的层次性

导学问题首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问题必须紧扣教材重点与难点知识,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步步深入,让学生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的教学时,为推导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可提出以下问题:(1)水电离出的H+和OH-的浓度是什么关系?(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3)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4)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5)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4.注重问题导学的生活化、社会化场景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以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问题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知识观念水平将与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不仅要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还应隐含新的规律、方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对于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教学可以考虑给学生二个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1:专家提醒:天然的银耳从色泽上看,是很自然的淡黄色的;从形状上看,好的银耳形状是完整的,泡过以后不蔫为软;从气味上,好的银耳的气味应该是自然芳香。如果颜色很白、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或对舌有刺激或辣的感觉,就可能是经过硫磺熏的。

资料卡片2:二氧化硫遇水会形成亚硫酸,而亚硫酸及其盐可引起人们支气管痉挛,并会在人体转化为亚硝酸胺。如果食品中有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的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提问:从以上资料卡片中你能获取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吗?这样的教學效果肯定优于让学生翻开课本阅读并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要好的多。

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这样的故事:某山区一农民让其大儿子到久未开启的地窖里拿地瓜,人还没有下到一半便“扑通”一声栽下去,久喊不应。慌了手脚的该农民又令其小儿子立即下去救人,结果又是如此,兄弟二人的生命就这样葬身于地窖之中。此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1)兄弟二人为什么会葬身于地窖之中,洞中的什么物质在“作案”呢?(2)该物质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进地窖前,怎么样用简易的方法确定进入地窖是否有生命危险?提出问题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很容易地回答第一个问题(由于地瓜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CO2,导致地窖中氧气稀少,CO2浓度过大,人因窒息而死亡),接着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后面的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知识点问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