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虚假繁荣,追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张燕芹
张燕芹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众多课改实践者的共识. 但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对部分教育理念认识的偏颇,使课堂教学进入了虚假繁荣的误区,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虚假繁荣;真实有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全国上下都在推行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早已渗入教师们的心扉. 纵观每一节研讨课、公开课,教师们都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学生们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课堂焕发着勃勃生机. 但少数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认识的偏颇,使课堂教学进入了虚假繁荣的误区,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将平时在教学实践与听课学习中的所见、所思、所得进行了整理,归纳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类误区,并就此略陈管见.
误区之一: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忽视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情境. 探其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但在数学课上有的教师却只注重趣味性,情境的创设过多地拘泥于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屏幕上的图画不断变化,一个一个的卡通人物不断地引出一道道复习题,看似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不在数学知识上,连听课的老师都在想:下一个出现的又会是什么动画呢?
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应蕴含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信息、数学内容、学习重点,要有利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其次是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阶段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于低年级儿童可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动画等情境;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另外,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学习效果,注重情境问题数学化. 从“激趣”、“蕴含将探究的数学信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联系生活”四方面综合考虑,创设具有真正价值的数学情境,而不能仅以新奇取胜,喧宾夺主.
误区之二:注重自主探究,忽视点拨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于是,很多教师认为探究学习就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要布置任务给学生去完成就行了.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非常重要.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示算式 + 后,提问:“ 和 能不能直接相加?”学生回答“不能”后,教师让学生拿出两张一样的长方形纸,先分别折出它们的 和 ,画上阴影,再动手操作,看 + 究竟等于多少. 学生有的这样折,有的那样折. 教师发现学生不会折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讨论,然后再折. 结果,学生还是不明白老师要他们折纸的目的. 最后只得由教师讲解,把 折成 ,把 折成 ,也就是先通分,再用 + = . 做作业时,好多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先通分,不知道如何书写.
其实,这节课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先设计几个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的问题:“ 和 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因为 和 的分母不同,也就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你能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吗?要怎样转化?”(先通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有实效性.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地为学生讲解,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和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都能完成这些活动,效果不错,但是在实际做题中却暴露出学生对面积与周长的含义模糊不清. 由此,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语言归纳面积与周长的含义,通过由表象的认识到抽象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面积与周长的概念.
误区之三:注重表扬奖励,忽视批评指正
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 课上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称赞“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 其实有的问题相当简单,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了别人的答案,有的回答并不很完整. 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严重违反了课堂纪律,也视而不见. 这样是否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模糊不清,是非不分呢?还有教师认为,对学生夸一夸、笑一笑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只有采用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才会兴趣高涨. 上课坐端正的奖一支笔,写字工整得一颗糖,回答响亮获一块橡皮,等等. 有些常规要求本来就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坚持下来,如此大搞物质奖励,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物质奖励,教育的有效性是否将大打折扣?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教师在评价中讲究艺术性,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表扬. 第二,对不良现象要委婉地批评指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常规要求,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要适当.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 我们要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理念的实质,走出虚假繁荣的误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