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及其实现路径

2014-04-29亓静

理论与当代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传统

亓静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含义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和系统的“文化自觉”理论。199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最高境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是指所有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识分子、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普通大众等。首先,文化自觉主要是知识分子的自觉。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应当在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适合实践需要的先进文化,努力做到文化自觉。其次,文化自觉是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文化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政府能否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当然,关键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最后,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广大民众除物质追求外,也越来越注重对自身文化的追求。可以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就国际环境而言,增强文化自觉是适应文化全球化、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随着世界性生产、市场的形成,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经济强势衍生的文化强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严峻考验。由于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作为文化载体的硬件的差异,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表现出不平衡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政治优势,利用经济活动、高新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向外扩张本国的文化,并向他国输出其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及价值观念,同时阻止有悖于其价值观念的异质文化的传播,试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国家文化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于是否面对来自其他国家文化的入侵、干涉和在其强势诱导下渐变、蜕变的威胁。胡惠林教授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一书中指出: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将长期存在,所以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冲突将进一步上升,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性全球战略挑战,加之国内区域文化发展的不稳定系数仍在加大,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更趋复杂多样。所以,我们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

另一方面,就国内环境而言,加强文化自觉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需要。是否已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具体衡量标准在于,人民是否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是否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物质与文化生活缺一不可。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做到对文化发展的自觉。应当看到,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可以说,能够认识到文化领域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党和政府文化自觉的表现。与此同时,要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最首要的还是要增强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

三、在文化反思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来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自觉不是要复归传统,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既要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借鉴外来文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需要对文化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反思,一方面是对中国所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反思。只有在对文化的反思中,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

(一)反思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思想文化

一方面,要反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已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穷尽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思想观点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身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一生为后人留下了皓然帙繁的著作,但是他并没有在哪本特定的著作里全面阐述自己的思想,其思想观点总是散见于他的各个著作当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的。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深受苏联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几乎都是以苏联版本为蓝本的,主要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直到现在,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那种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水平上,甚至使部分人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逆反心理,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着研究的深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反思马克思主义思想究竟包括哪些?反思我们过去所认识的、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哪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改造适合中国国情,应该坚持的,哪些方面又是不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结合变化着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发展的。

另一方面,要反思其他西方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新思潮、新文化大量涌入,一部分人试图从这些新思想中找寻心理寄托,又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结果导致了前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倡导者,提倡全盘西化,犯了对西方文化不经过改造而全盘接受、脱离中国社会实践的错误,因而,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今天要对西方文化反思,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传入中国大陆的其他各种西方新文化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大胆地学习引进,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反对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同时又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主动地反思,特别应注意反思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另一种是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作用。

要反思当前社会出现的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倾向。当前社会又兴起了“国学热”,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些高校也相继设置了国学相关专业。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大讲特讲,甚至强调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决当前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传统文化尤为推崇。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逐步生成的,是偏于讲人情和自修的文化,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和信仰,不是要去补一些国学教条。

要反思当前社会出现的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当代作用的倾向。有些人极力推崇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的文化,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嗤之以鼻,认为提倡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我们应当反对这种民族虚无主义观念。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具有浓重民族性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中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总结研究提炼出来的精华。这对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及自我素质的修养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作用将会越来越被显示出来。

在当前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要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建设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研究,注重汲取民族精华,同时,吸收借鉴西方社会文化建设中民主、自由等优秀的成分,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实现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不断反思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反思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最终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责任编辑:杨家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