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至上科学发展

2014-04-29蒋映生

理论与当代 2014年4期
关键词:瓮安全县民生

蒋映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瓮安,有这样一组数据的变化引人关注:2007年至2013年期间,全县群众安全感由59.09%提升到98.84%,连续五年排名全省前四名;对政法公安机关满意度由67.57%提升到98.02%,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在2008年,瓮安是戴着打黑除恶一票否决县、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县、全省毒情重点整治县、全国假币问题重点整治县、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末尾县等“帽子”的县;到现在,因工作成效显著,在相继“摘帽”后,瓮安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县委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县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瓮安县还被中央党校确定为党建教学研究联系点。

以上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和荣誉,就像一张“晴雨表”,昭示了瓮安从大乱到大治、在浴火重生中砥砺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它的背后,是干部作风优良与否的客观反映,成为一面警示之镜,挂在瓮安干部心中不敢忘记。

瓮安之变,给我们带来警示和启迪

70多年前,中央红军被敌军围追堵截,在生死关头,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召开了被誉为“伟大转折前夜”的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瓮安期间,红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留下了许多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唤醒了千万民众的革命热情,为红军成功突破乌江——诹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70多年后,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瓮安的基层政权却经历了另一番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由于对一名女中学生溺水死亡事件处置不当,在2008年6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6·28"群体性事件。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那个时期瓮安的干部队伍作风出现了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党政机关和干部缺乏基本的信任所致。

“6·28”事件的沉痛教训,让瓮安县的领导、干部清醒地意识到,干群关系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干部作风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事件妥善处置后,在中央和省、州的关心重视下,新一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在痛定思痛中深刻反思,深入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以县委书记大接访等“五大访”、万名干部下基层“联乡驻村”“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等为载体,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打黑除恶,严查违法违纪违规案件,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还上一笔笔民生“欠账”。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干群关系得到了修复,干部作风变实了,社会治安变好了,民生欠账变少了,基层基础变牢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变高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全县呈现出政通人和、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从大乱到大治的可喜变化。

瓮安在几年内的发展变化,成绩令人惊讶,外地各界纷纷前来考察学习。而发展变化更让瓮安干部深深地认识到: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意。

瓮安之路,在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中越走越宽越实

瓮安从大乱到大治的深刻变化,就是坚定走了一条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科学发展道路。近几年来,瓮安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勿忘教训,民生至上,包容发展”的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发展、民生、稳定的关系,把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得到更好的实惠作为工作的最大目标和执政的最高追求。围绕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工作谋划到工作决策再到工作的具体实施,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立起了一座干群“连心桥”。

我们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规划建设群众工作中心,建立民诉表达、矛盾调处、依法信访等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怨有地方诉、困难有人管、办事有人帮。每年投入信访调处专项资金800万元,法律援助资金100万元,司法救助资金100万元,特殊人群就业安置资金100万元,基层矛盾化解资金100万元,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加大平安创建力度,维护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为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年预算安排县财政支出的70%以上,先后投入近45亿元,用于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群众文化生活、群众就业方面的投入,满足了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娱有所乐、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实施城镇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大小城镇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制定农村交通和水利发展等三年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瓮安将在全州率先于2015年实现村村通水泥(或柏油)路。充分利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政策,对村寨串户路和庭院进行硬化;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对房屋立面和环境进行整治,通过“两化两治”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每年预算安排500075元,帮助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在保留农村权利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在征地拆迁中,重视抓好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除了按政策补偿,还探索采取门面安置、社保安置等办法,解决了6500余名失地较多的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针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空壳村”问题,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万名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行动”,在瓮安工业园区(开发区)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就近创业就业和照顾家庭的问题,目前已有15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了“干部联乡驻村、干部带头结穷亲”制度,确保每名困难群众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众有干部联系和走访,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关爱。

为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事情办好办实,县委、县政府每年采取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落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回应群众关切。建立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实行群众意见为“一票否决”制,凡是群众反对强烈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实施。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下发6)5-多张“党风政风监督卡”,疏通举报渠道,让老百姓对哪些行为是干部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一目了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清廉瓮安”。

正是因为走了这样一条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科学发展之路,使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全县经济社会也实现了较快发展。从2007年到201 3年,全县县内生产总值由21.94亿元增长到70.4亿元,增长了3.2倍;财政总收入由2.4亿元增长到15.12亿元,增长了6.3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278元、2550元分别增长到20017元、6492元,分别增长72.4倍和2.5倍;人均存款由3407元增加到16756元,增长了4.9倍;城镇化率达到4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省政府已将瓮安“县改市”向国务院申报;全县预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73%。

瓮安之镜,鞭策我们坚持科学民主执政不断与时俱进

经验是财富,教训也能变财富。瓮安的发展是一块有着正反两面的镜子。镜子的正面是瓮安从大乱到大治的“瓮安经验”,镜子的反面是教训,警示我们: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群众立场都不能动摇,群众路线都不能丢掉。

“瓮安之路”带来“瓮安之变”,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赞许,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这条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

新形势下,瓮安县委将组织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敬仰党的事业、敬畏手中的权力、敬重服务的人民,把精神高地构筑好,把干群关系维护好,把民生保障解决好,把社会管理强化好,把科学发展落实好,把基层基础夯实好。不断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创建全省经济强县、推进改县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近期发展目标和创建“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即:把瓮安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黔中商贸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远期目标,发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一流”的瓮安时代精神,努力做到“思想观念最新、发展环境最优、干部作风最实、工作效率最高、发展成果最好”的要求,进一步提振士气、激发斗志,戮力同心、奋力攻坚,为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瓮安不懈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瓮安全县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瓮安:“体旅融合”新路径
党建引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宁陵县举行中小学跳绳比赛
瓮安,打造黔中经济增长极——专访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瓮安县委书记蒋映生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