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思维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2014-04-29蔡永生
蔡永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新提炼、新概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大依据,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这对于我们增强价值观自信,更加自觉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凝聚精神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发展工程、幸福工程,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坚实的理论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要准确地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必须明确基本的思想理论前提;否则就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因为有的提法西方已经使用过。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结合起来,才能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生产力为起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原理,决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就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党领导人民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结论,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谓价值观,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念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在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的要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科学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西方世界早就使用过。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包括使用他们已经使用过的提法、概念,但是我们绝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和法治观来指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论与实践。第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根本指向。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奴役、剥削和压迫等不自由现象的反抗,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在政治上,自由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合法权益;在哲学上,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在经济上,人们有遵循经济规律的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自由是和物质生产、社会进步相联系的。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自由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第二,平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平等,一是指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指公民的人格一律平等;三是指机会人人平等。平等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平等观念属于上层建筑,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人们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平等权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正,主要是指权力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分配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第四,法治是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制就是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总之,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奋斗和我国国情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科学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不能够含糊,必须旗帜鲜明。自觉做到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因此,决定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科学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厚传统文化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从传统文化源泉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指明了方向。
爱国主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弘扬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有效的精神支柱。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的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研究我国古代的、近代的和当代的爱国主义的共性和特点,探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规律,把爱国主义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凝魂聚气,为实现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华观念,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发展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意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丰富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统摄下,还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和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思想资料。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都有相应的思想典籍和资料。例如,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四者之中,“诚信”更为基础一些。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诚”是一种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天道至公、真实,所以天道是至诚的。(《光明日报》2013年1月12日第11版)古典文献中强调朋友之间要讲诚信、反对虚伪的资料不少。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源远流长。曾为保持民族凝聚力做出较大贡献,并内化为老百姓日用之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实践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源泉,更有丰富的现实依据,所以,我们要增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与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的根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也就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它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本质和根基是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觉打牢坚实的根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增强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觉醒,包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同时,文化自觉还应该包括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融合等有正确的认识。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有了文化自觉就会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发展。文化自信的发展和提升就会形成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人们对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它是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证。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深层次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在表层则体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虽然具有客观基础和依据,但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倾向。要使一定的价值观保持相对稳定性,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不同的制度为不同的价值观提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提供保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价值尺度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上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第1版)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启示我们,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价值取向。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伟目标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深化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期目标的价值追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宏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统一。我们党确定了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如果说后者是宏伟目标的话,前者就是中期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只有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期目标的价值追求。
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是贵州人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然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高地”,弘扬贵州精神,凝聚贵州力量,走后发赶超之路,继续深入开展“十破十立”思想解放大讨论,着力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认真精神抓落实,推动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这是贵州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