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境外投资风险点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选择研究
2014-04-29单淑敏
单淑敏
[摘 要] 伴随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日趋扩大,境外投资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本文通过介绍境外投资易产生的主要风险点,秉承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提出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国有资产境外审计新路径——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
[关键词] 境外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006- 04
0 引 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全面走向了世界。伴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和国脊梁、微观经济重要基础的国有企业,积极实施了 “走出去”战略,开展了境外承包工程、收购资源、并购企业、境外上市等国际化营运活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上升,中央优势骨干企业成为了我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中国海外投资潮”。
审计署境外审计司司长章轲在《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境外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中提到:“数据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2年底已经达到79家,仅次于美国。截止2011年底,我国13 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累积达到4 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2万亿美元。另一个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3季度末,包括外汇储备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在内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高达4.7万亿美元。”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充当了主力军的国有企业,其境外业务在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业务的审计监督,是适应境外业务总体规模不断增大的需要,是维护国家资产完整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仅2011年审计署审计公告结果显示,20多家企业中,有7家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存在信息失真、投资失误、合同诈骗、转移资产等问题。如2011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向其境外子公司无依据转移收入28.31万美元。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权益和安全情况,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企业审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央企境外投资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如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造成 41 亿元人民币亏损、中海外波兰 A2 高速公路项目若完工将预亏 3.95 亿美元、利比亚战乱中国企业涉损合同额达 188 亿美元等,这些亏损事件无不折射出国有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欠缺。从这些投资失利中,国家审计应看到在开展相关境外审计项目时的突破点及关注点。
从审计角度来看,审计最基本的职责是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性,而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对次级贷款的审核不严格,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把握不足都说明现行的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保证境外资产的安全完整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新路径——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对维护国家海外资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有企业境外项目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针对企业风险对管理和控制提出改进建议,以实现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 理论基础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监督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国家审计发展历史,主要是国内经济业务审计历史。随着境外业务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境外业务审计已经展开,但与对国内业务审计相比,由于制度、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审计要适应现代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独立预防查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拓展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运行。
在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时内部控制审计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控制企业风险的重要途径,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通过识别、分析、评估企业的风险,给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重点,有重点地进行审计,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又能保证审计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一个使其得到良好运行的机制。这其中就需要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不仅便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还可以发现现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当发现相关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其利益相关者的损害。审计监督站在独立、客观与公正的立场上,是内部控制监督的核心要素。
国家审计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其必然性。从理论上来看,源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有义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分析、考量和评价,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审计实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部控制的发展推动审计的发展。在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部门,其所提供的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高一些,发生错弊行为的可能性相对低一些,可靠程度较高。审计对象的可靠程度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就小,所做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就少,所用成本低, 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内部控制的完善推动审计工作范围、 重点的变化。 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的描述有一个公式:T=S+R-SR,其中,S表示审计的范围,R表示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T表示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这个公式说明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审计的范围和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内部控制可靠程度越高,审计证据就越可信,对其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这时就可以缩小审计的范围,进而减少审计的时间、成本,审计效率和审计结论的准确率就高。在审计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关系,审计人员往往确定一些重点审计领域,在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寻找审计的重点领域将相对容易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部门管理中的失控现象及内部控制确定的各项业务重要性排序,决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国家审计应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开展企业审计时,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缓解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时面临的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方面的困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审计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2 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的构建
2.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着国有资本参与境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普遍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当有限,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开始暴露并释放出来。2011年3月爆发的利比亚事件更是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推上了风口浪尖,使人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境外投资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及其伴随的巨大破坏力。这些风险的积聚和爆发不仅导致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巨大亏损,也使得境外国有资产管理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给国家整体形象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国有审计在进行境外审计时必须高度关注其投资风险问题,决不能将其与境内投资风险一视同仁。也因此,对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显得尤为紧迫。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主要有以下风险。
2.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因投资者所在国与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东道国政局不稳定、政策法规发生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通常包括战争、内乱、征收、征用、没收、国有化、汇兑等发生的风险,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政局动荡风险。2011年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使在利比亚进行投资与建设的中央企业遭遇了极大风险,如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石油公司在利比亚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勘探设备和车辆均遭受“洗劫”,损失相当严重。在利比亚重建中,尽管在经济、技术和资金方面,中国参与利比亚重建必不可少,但由于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曾有的立场使得利比亚高层或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和接受,以及利比亚战后政治派别林立,东西部政治权力的争夺激烈,新的政治环境将更加复杂,对参与重建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谓面对巨大的利润和同样巨大的风险。
2.1.2 经济风险
近年来,世界经济环境愈发复杂,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全球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对央企境外投资影响巨大。突出表现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未来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利率、汇率、股票、债券以及衍生品风险等。金融风险中,又以汇率风险、衍生品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最为显著。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为例,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多家央企爆出了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的消息。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约浮亏40亿元,东方航空因航油套期保值导致公允价值损失约为62亿元,与之类似,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也高达68亿元。粗略估计,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上海航空3家国有航空企业,就曾因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发生的账面亏损总额己达131.7亿元。
2.1.3 政策法律风险
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受东道国政策法律约束及东道国政策法律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境外投资中的跨国并购为例,各国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等需要,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制约。
其中,合同风险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潜伏于合同洽谈、起草、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之中。例如中铁建沙特项目。2009年2月,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该项目合同总金额为120.7亿元人民币。本次项目工期要求为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运能。但是,2010年10月26日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同时发布公告,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的轻轨项目预计将发生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也是中国建筑企业有史以来在海外项目上的最大亏损。究其原因,也是合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
2.1.4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和摧毁性,带来的损失与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极大。2010年巴基斯坦发生洪灾,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该国承建的杜伯华水电站项目坝区营地受洪水袭击,使百余名中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受困,虽中巴政府积极展开营救,仍造成少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无法估量。
2.1.5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突出表现为行业风险。自2007-2008年以来,我国一些企业由于误判形势,先从国际市场高价买入并囤积了大量原材料,之后却因市场形势的变化与急转直下,形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最后为了去库存周转只得以低价销售。如此一来,在高进低出的双重挤压之下,使得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危机。
2.2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针对上述的投资风险点,应开展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首先从企业的风险管理入手,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采用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的相关技术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内部控制体系风险数据库中的风险相比较,确定风险识别率,进而分析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管控措施,得出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率,在以上两者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的剩余风险,根据剩余风险确定审计的重点,进行现场审计,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风险,最终确定企业的剩余风险,给出相关建议(见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