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猪场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14-04-29陈明洪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4期
关键词:猪瘟措施

陈明洪

摘 要:猪瘟是猪场免疫的重点,只有猪瘟免疫良好,才能更好地防控其他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但在当前猪瘟疫苗高强度免疫下,一些猪场仍不时发生猪瘟疫情,是什么原因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我们又该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本文就该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希望广大养猪者重视猪瘟的防范意识,在减少自身经济损失的同时,尽力为社会提供数量多、品质优的猪只。

关键词:猪瘟;免疫失败;原因;措施

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HC)。它传染性强、流行广、发病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此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流行,1954年我国成功研制猪瘟兔化弱毒苗并大规模用于猪瘟防制以来,有效地遏制了烈性猪瘟的发生、流行。但猪瘟一直是我国的老难题,并没有像欧美国家一样,消灭了猪瘟,出现了在高密度免疫下,猪瘟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合格率普遍偏低,温和型猪瘟时有发生的现象,尤其是新建猪场和规模较小的养殖户,猪瘟的散发和流行仍十分严重。据报道,我国每年因传染病引起的猪只死亡有40%~50%与猪瘟有关,可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只是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肆虐流行,弱化了猪瘟的负面影响,但猪瘟至今仍是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第一杀手”,是万病之源。

1 当前猪瘟流行的新特点

在猪瘟疫苗的强制免疫下,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及病毒的毒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流行形式大都从过去频发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零星散发流行。规模猪场很少发生急性、典型性病例,多以慢性型、温和型及隐性型猪瘟出现,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病势较缓和,潜伏期及病程长,死亡率较低,病理特征不明显,哺乳仔猪及育成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低或耐过。同时出现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肌肉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病型,导致母猪、仔猪亚临床感染,终身带毒、排毒,有此隐患的猪场,猪瘟免疫效果不佳,是温和型猪瘟的常发场和多发场。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毒株没有发生变异,只是毒力有增强的报道。常与PRRSV、PCV-2、PRV、PPV等混合感染,加重发病猪病情。常规方法(阻断ELISA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率不高,只有猪瘟的病毒培养、分离,才能作出100%确诊。

2 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1 种猪与仔猪的带毒、排毒

种母猪若感染了少量猪瘟野毒,因体内抗体不足以控制病毒复制,引起亚临床感染,可带毒750 d,乃至终身带毒、排毒,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自身不发病,易导致繁殖障碍。猪瘟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进入胎儿体内,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中后期感染则可能产出弱仔,多在出生后7~10 d死亡,随着病程延长,可耐过,幸存者持续带毒、排毒,若留着种用,又成为猪瘟后备宿主,从死胎、木乃伊胎、病死猪及存活仔猪中均能分离到猪瘟病毒。先天感染仔猪常具有免疫耐受现象或免疫偏离现象,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或不产生免疫应答,虽经疫苗多次免疫,也无法激发足够的免疫力,导致仔猪猪瘟疫苗免疫失败。

种公猪持续感染猪瘟后,经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病毒可垂直传播给胎儿,引起仔猪免疫耐受,是猪瘟免疫失败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2 母源抗体干扰

仔猪出生后,通过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丰富的母源抗体,保护仔猪在哺乳期间免遭疾病的侵袭,但母源抗体也是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在母源抗体水平尚高时免疫,弱毒疫苗中的病毒抗原将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或清除,从而干扰仔猪的免疫应答,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免疫时间过晚,肌体内抗体过低或消失,极易导致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使仔猪发病,不利于疫苗免疫。

在生产中应充分利用母源抗体的双重特性,前期,加大对配种前母猪及空怀母猪的猪瘟免疫,提高其抗体水平(达1∶128以上),以期仔猪获得最大母源抗体滴度和保护力,仔猪免疫时,应做好母源抗体监测,掌握抗体消长规律,在抗体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时及时免疫。

2.3 疫苗因素

2.3.1 疫苗质量

目前,疫苗仍是控制、消灭猪瘟的有效手段,而疫苗质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生物厂家,饲料厂赠送的无批文疫苗,尚在试验阶段的半成品均属于不合格产品,存在疫苗抗原含量不足或受外源病毒(BVDV)污染,易导致免疫失败。

2.3.2 疫苗剂量

我国以前核定的猪瘟苗(细胞源)免疫量为每头150RID(RID为兔体感染量),远低于国外核定标准每头400RID;当前有些厂家的细胞苗为750RID,说明书要求大小猪均1头份,免疫剂量仍然不够,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或者产生的低水平抗体达不到保护猪瘟亚临床感染效果。大量实验证明,疫苗使用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抗体量与疫苗量呈正相关,所以,适量加大疫苗中的病毒含量有利于提高猪群猪瘟的免疫力。但疫苗剂量过大,会给免疫系统增加额外负担,引起免疫麻痹,同样会导致免疫失败。

2.3.3 疫苗间的干扰

为了预防日益增多的动物疾病,给猪只免疫的疫苗种类繁多,中间间隔时间偏短,有时需两种疫苗同时接种,造成相互干扰,导致免疫紊乱。例如猪瘟疫苗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干扰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两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同,相互竞争。二是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干扰素,机体对另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

2.3.4 流通环节及使用方法的问题

疫苗在生产、包装、运输、存储中,因高温、光照、剧烈震动可造成疫苗的失效和效价降低。接种时未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说明书进行,疫苗稀释不当,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注射器、针头、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针头选择不当,未做到一猪一针,打飞针、错打、漏打,接种了生病或体弱猪只等人为因素,均可影响猪瘟的接种效果。

2.4 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2.4.1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去势、转群、捕捉、运输或饲料突然改变等各种应激因素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猪群免疫功能。而疫苗接种作为另一种应激也会加重机体的负面反应,进一步增加免疫失败的几率。

2.4.2 免疫抑制性疾病

传染病是引起猪只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肺炎支原体等疫病都能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破坏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发生上述传染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2.4.3 药物

研究证明,氟苯尼考、链霉素、卡拉霉素、磺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在接种疫苗前后10 d内不能使用任何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免疫期间发病尽量采用非抗生素治疗,如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待病猪康复后10 d补免。

2.4.4 霉变饲料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饲料中,在谷物的生长、收割、加工、储存及运输中皆可产生。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有:黄曲霉毒素、F-2毒素、T-2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酶毒素等。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猪只不食、呕吐、腹泻、嗜睡等临床反应,同时还能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抗体量减少,出现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导致猪瘟免疫后免疫应答低,抗体水平上不去,影响疫苗的免疫力。

2.4.5 营养因素

日粮的营养搭配不合理,营养缺乏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试验证明,蛋白质、VA、VE缺乏会影响淋巴器官发育,减少巨噬细胞数量与活性,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最终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另外,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过高也会影响猪体的正常代谢,导致免疫机能下降,故一定要按猪的品种、日龄、用途、不同季节营养标准,科学配制高质量的饲料。

2.4.6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存在个体差异,有着良好的遗传性状、健康的个体有很强的免疫应答能力;反之,有先天免疫缺陷的个体,如先天胸腺、脾脏发育不全或染色体异常都会引起免疫失败。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猪群免疫应答能力

猪病的防控,不是针对猪个体、单一疾病,而是群体的疫病综合控制,坚持自繁自养,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外来疾病传入,生产区采用全进全出的卫生消毒模式,严格隔离、防御和检疫措施,切断疾病在猪场内的传播。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猪只应激,同时饲喂营养均衡、无毒、无霉变高品质饲料,增强猪只体质,提高猪群抗病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3.2 坚持预防接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为了彻底消灭、控制猪瘟疫病,农业部《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要求对所有猪进行猪瘟强制免疫,使猪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达到能抵御猪瘟病毒攻击的能力,这是目前预防猪瘟的有效手段,各猪场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

由于各场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免疫程序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本场猪瘟流行特点、母源抗体水平、年龄、用途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随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此笔者推荐一个猪瘟的免疫程序,供大家参考,疫苗选用猪瘟细胞苗,每头份抗原含量为750RID。①仔猪:25~35日龄首免,剂量4头份;60~70日龄二免,剂量4头份;后备种猪在200~220日龄三免,剂量8头份。②经产母猪:在断奶时或配种前免疫1次(空怀母猪要及时补免),剂量8头份。③种公猪:每年3月、9月各免疫一次,剂量8头份,免疫10 d后方可配种或采精。

3.3 定期开展猪瘟抗体监测

规模猪场每季度应进行一次猪瘟抗体血清学检测,用群体免疫合格率和抗体水平状态(抗体整齐度),来评估疫苗的接种效果。一般来讲,血清阳性合格率达到95%以上,才算合格,才能比较有效地预防猪瘟的流行,对于低抗体猪应及时补免,补免后抗体滴度仍低的(1:32以下),应果断淘汰。

3.4 重视猪场猪瘟的诊断与检测

发病猪群(死胎、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的及时诊断,确认是否存在猪瘟,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3.5 淘汰带毒公母猪

种公母猪一旦感染了猪瘟,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持续感染的总根源,要想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淘汰带毒公母猪,净化猪群。因抗体检测无法区分免疫抗体和野毒抗体,猪瘟净化需进行抗原检测。具体操作: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立即对全场所有公母猪逐头采活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出阳性(带毒)猪,一律淘汰,清圈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建立新的健康猪群,繁育健康后代,一般3个月便可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

3.6 巧用免疫增强剂

当猪群出现应激反应或轻度免疫抑制现象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干扰素(IFN)、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免疫核糖核酸(IRNA)、胸腺肽(TM)及各种“免疫型中草药”制剂,因其能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恢复机体全部或部分免疫功能,又无毒副作用、无药残和无耐药性,且效果显著,已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当猪群抗体上不去时,可选用以下免疫增强方案提升猪瘟的免疫效果。

(1)哺乳仔猪: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免疫核糖核酸0.25 mL/头,断奶前50 kg乳猪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主要为微量元素和一些氨基酸),饲喂7~10 d。

(2)保育仔猪:断奶后,每1 000 L水中加电解质多维200 g,葡萄糖粉200 g,干扰素800 g,黄芪多糖粉500 g,溶菌酶400 g,连续饮水7~10 d。

(3)后备猪:180~190 d,每吨饲料中添加大青解毒散(大青叶、石膏、贝母、板蓝根等)1.5 kg,干扰素800 g,转移肽600 g,溶菌酶400 g,饲喂7~10 d。

(4)大猪:接种疫苗前,每吨饲料中添加鱼腥草粉3 kg,干扰素1 kg,转移肽1 kg,溶菌酶800 g,饲喂7~10 d。(编辑:郭远、狄慧)

猜你喜欢

猪瘟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如何选择猪瘟疫苗及免疫注意事项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猪瘟疫苗治疗猪瘟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