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4-29李洪雁
李洪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显然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而语文学科更因它具有自然习得的特征,而蕴藏无限生机。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创新的潜能挖掘出来,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动。
一、指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新的认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的指导和鼓励。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爱戴总理?学生众说纷纭:有从时间上说,夜幕降临了,可人们还站在长安街上等着总理的灵车,可见人们爱戴总理;有从天气情况上说,在又阴又冷的长安街上人多得数不清,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又反映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有从人们表情上说,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也有同学抚今追昔,使我们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爱戴。从这些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是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或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这是可喜的,不管认识水平的深浅如何,学生敢于探索,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迸发。
二、通过问题争辩,激发创新意识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曰:“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由此可见,“疑”会让学生产生创新、探索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欧洲的教育家可乐利认为“兴趣是水闸门”。杜威则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因此,教学中通过问题进行激趣,营造创新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中积极发展,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常有怀疑之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教学《豆腐颂》时,我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在课前搜集关于豆腐的菜肴,豆腐的发展史,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能借助图片说自己的感受了,在这样自由的课堂中,学生解放了手脚,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
三、放开学生手脚,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放开手脚,做好预习,查阅资料,走上讲台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常面带笑容,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新。如,读完一段文章,教师爱这样问:“你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有其它见解么”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突出教师的导,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优化了语文教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在乐学中找回自我,自觉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渴求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鸬鹚》一文,在指导学生背诵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创新背法:有的用“扩充文章主要内容法”,有的用“段落构建法”,“动作演示”等等,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自由王国里,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龙蛇之珠,以充分开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把语文学习与创造性思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