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及其操作策略的探索

2014-04-29李瑞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研组生命教学模式

李瑞江

“生命化课堂”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创新,积极打造课堂教学品牌,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教学传统基础上,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小学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借鉴生命教育经验,在全校启动了“生命化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广大教师通过同课异构、集体磨课和示范教学等教改途径,逐步探索出了“生命化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有教师认识不到位,心存疑虑或处在观望状态,生命化课堂的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关于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以生命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教育基点和核心,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和过程。教育只有成为生命化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只有是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的意义,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体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关注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重视生命的体验性、注重教學活动的生成性等是生命化课堂的主要特征。

我校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就是基于促进学生生命之全面、和谐发展,以生命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着力加强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研究及学生学法指导,在充分借鉴先进地区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海河小学“生命化课堂”品牌,进而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小学生命化课堂的实践操作策略

(一)提前计划,异质备课

在教导处、教科室的整体计划和安排下,各学科、年级教研组具体计划、组织生命化课堂研究与实践工作。一般要提前一周做好计划,选好讲授内容、授课班级和教师。授课教师应精心研读文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编写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讲课教师尽可能老中青结合,且不少于三节,同时留出一个教学内容相同的班级在周末讲课时使用。

(二)同课异构,展示个性

参与讲课的教师要提前备课,将教学设计形成书面材料于讲课前发给听课教师。几名教风各异的讲课教师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特长,展示自我风采。

(三)集智磨课,取长补短

讲课结束后,教研组长及时组织集体磨课活动,在尊重授课教师教学个性和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不断完善本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相互取长补短,并形成共识。

(四)集体备课,示范观摩

在磨课基础上,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年级教师就所上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在保持同课异构活动优点和长处的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听取和接受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完善教学设计,并于当周末由其中的一名授课教师上一节相同内容的观摩示范课,以展示本次活动的核心成果。

(五)提炼建模,推广应用

观摩课后,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认真梳理本次活动的得与失,结合同课异构、集体磨课和示范观摩活动,通过教师反思、集体研讨,整理出针对同类课程内容的具有生命化课堂教学特质的教学模式或策略,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小学实施生命化课堂的组织保障

(一)健全组织,统筹规划

为搞好“生命化课堂”研究与实践工作,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参与的“生命化课堂”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整体构建、组织和协调,拟定“生命化课堂”发展规划,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同时,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计划、组织“生命化课堂”实践工作。

(二)细化分工,精心组织

教导处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持续不断地推进生命化课堂项目的实施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生命化课堂的理论支持与研究,打造和推广生命化课堂教学成果,做好成果宣传、推广,对生命化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协助教导处不断探索不同学科“生命化课堂”的最优模式和评价标准。各年级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本学科“生命化课堂”活动的计划制定、组织和研讨等工作,注意总结梳理,重视提炼提升。

(三)分步实施,重点推进

由于“生命化课堂”研究与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注意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初期,可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分年级段轮流进行,长期坚持,深入开展,待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后,再在全校所有学科全面推开。学校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到及时整理,完整归档。

(四)重视宣传,扩大影响

实践过程中,我们加大推广、宣传工作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广大师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教育科研院所的指导和关注。重视科研成果积累和实践经验总结,通过专家指导、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层次,积极将科研成果向更高层次推进,向更广领域推广。

“生命化课堂”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在过程,贵在坚持。需要全校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需要长期、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要准确把握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内涵、特质,对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进行科学定位,以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的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不断积累生命化课堂教学资源,提炼生命化课堂教学经验,提升生命化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创新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田应海.让学生生命得到发展的教学艺术[J].人民教育,2004,(20).

[3]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

[4]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5]张涛,张红.生命化课堂教学重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7]虎技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初探[J].甘肃科技,2007(2).

[8]艾诗根.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猜你喜欢

教研组生命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