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花钱更幸福?
2014-04-29刘龙珠
刘龙珠
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拥有更多金钱的人们会感觉到更幸福。然而,花费金钱的方式也许和拥有金钱的多少一样,对幸福的意义十分重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Elizabeth W. Dunn教授、西门菲莎大学的Lara B. Aknin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Michael I. Norton教授发表于顶尖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将金钱花费在他人身上(亲社会支出)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在最初的一个实验中,他们在校园里将5元或者10元随机分发给两组人并让一半参与者将钱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参与者将钱花在他人身上。实验结果表明,无论金额多少,那些将钱花在他人身上的参与者表达了更强的幸福感。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多国(加拿大,印度,南非,乌干达等)实验当中,他们发现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差异,但是亲社会支出都会让人们幸福,这也说明从亲社会支出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可能是全球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
三位教授的研究还指出,当亲社会支出满足人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需求时,人们更容易从亲社会支出中获得幸福感。
关联性 当给予他人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彼此社会联系时,所得到的情感回报最多。一项关于星巴克礼物卡的实验发现,当人们将礼物卡花在朋友身上时比花费在自己身上更幸福,不过前提是陪同朋友一起去星巴克消费。另外一个关于朋友亲疏的实验表明,人们将金钱花在亲近他人身上比花在陌生人身上所体会到的幸福感更多,这也许是因为亲近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归属感。
差异性 当人们更容易看到他们的给予给他人带来改变时,所感受到的幸福更强。例如,UNICEF和Spread the Net都是致力于改善世界贫穷地区孩子们健康状况的慈善组织,但是Spread the Net则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和具体的承诺:每收到10元钱的捐赠,组织将向身处疟疾危险之中的小孩提供一顶蚊帐。向Spread the Net捐赠的实验参与者比向UNICEF捐赠的实验参与者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自主性 当人们能自主地决定是否给予以及给予多少时,所体会到的幸福更强。一项关于捐赠行为的实验发现,相比强制进行捐赠,人们在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向当地慈善机构捐赠的情况下,大脑回馈区域会被更大程度地激活。
日常生活中,当亲社会支出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时,可以考虑这种支出是否很好地满足了上述三种需求,同时及时修改原本的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慈善组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捐赠者的情感回报最大化,从而潜在地增加再次捐赠的可能性。当人们从之前的亲社会支出感受到幸福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给予他人。(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多伦多大学罗德曼管理学院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作者邮箱liulzh.10@sem.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