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
2014-04-29党洁
党洁
[摘 要]本文以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为研究对象,概述了仿景、中轴对称、儒释道结合、象征寓意等造园手法,最后对全文做一小结。
[关键词]颐和园;造园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2-0146-02
颐和园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兴建历经乾隆、光绪两朝,园林布局集中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之特色,系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本文拟对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做一综述研究。
1 颐和园的兴建过程
颐和园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清漪园,乾隆皇帝为了给生母钮祜禄氏祝贺六十大寿,在北京西北郊的瓮山和瓮山泊兴建皇家园林清漪园,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取母后“万寿无疆”之意,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以此效仿汉武帝在长安城边上的昆明湖操演水师之先例。造园期间,乾隆皇帝多次造访江南,命宫廷画师将江南的美景绘制成图,回到京师后,乾隆皇帝令造园的工匠按照图纸在清漪园内仿建江南的美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江南各地的美景逐步荟萃于清漪园中。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漪园惨遭劫掠并被焚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禧为了给自己建造养老之所,决定重修清漪园。为了防止大臣们的反对,慈禧下令在清漪园耕织图的废墟上创立“昆明湖水师学堂”,以兴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暗中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下旨,将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颐和园的修建前后历经九年,园内景观基本按照清漪园的旧貌恢复。
2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
2.1 整体布局仿太极图
乾隆皇帝兴修清漪园时,根据园林总体布局的需要,将昆明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昆明湖中,使得昆明湖的面积和深度均增加了两倍。同时又按造景所需,将昆明湖水一分为三,在三个不同的水域中分别营造出三座岛屿,从而形成“一池三山”的布局。另外,在昆明湖中又营造南湖岛和知春岛,在昆明湖的西部筑造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长堤,取名西堤,西堤上修建有六座风格迥异的石桥。开挖昆明湖的泥土堆积在昆明湖北岸万寿山需要修饰的地方,使山体形成中间高、两翼舒缓而对称的格局。在万寿山的北麓开挖后溪河,后溪河西连昆明湖,向东蜿蜒流淌,流至万寿山东麓。万寿山北侧和西侧的后溪河与万寿山南侧和西侧的昆明湖对万寿山形成合围之势,仅留万寿山东南角与陆地相连。在万寿山北坡开挖两条山涧,分别叫做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水流有明显高差,从山坡上潺潺而下,汇入后溪河。
整个颐和园的布局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太极图,万寿山为阳,昆明湖为阴,昆明湖中的五座岛屿为阳,万寿山上的东、西桃花沟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抱。
2.2 仿景艺术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仿造西湖。昆明湖的面积小于西湖,但是二者的平面轮廓基本一致。昆明湖中建有五座岛屿,而西湖之中正好也建有几座点缀性的岛屿。昆明湖的五座岛屿中,其中三座岛屿分别代表着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和瀛洲,而西湖中也有象征着这三座仙岛的岛屿。昆明湖的西侧建有西堤,堤上建有六桥,西湖的西侧则建有苏堤,堤上也建有六桥,而且两座长堤的位置完全相同,全部为西北至东南方向。
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北岸,而西湖的北岸是孤山,两山、两湖的空间方位完全吻合。万寿山南坡中轴线上建有排云殿,而孤山南坡的中轴线上则建有康熙行宫,二者同样为整个园区的主导建筑。万寿山以北有曲折狭长的后溪河,正对应孤山北面的里湖。颐和园以西是玉泉山、香山,正对应了西湖以西的群峰。
此外,颐和园中诸多单个景点仿造各地的景点,譬如十七孔桥仿北京卢沟桥,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邵窝殿仿河南苏门山邵雍安乐窝,苏州街仿苏州水乡市肆,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华严阁,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涵虚堂仿武昌黄鹤楼等,
2.3 中轴对称
颐和园有四条总轴线和四条次轴线,这些总轴线与次轴线南北、东西对称,将园林内各个分散的景点有序地连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园林整体。
四条总轴线是万寿山南坡的垂直中轴线、万寿山北坡的垂直中线、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的东西轴线以及万寿山北麓后溪河沿线的东西轴线。万寿山南坡的垂直轴线位于万寿山南坡正中,始于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坊,经过排云殿、佛香阁、终于万寿山的最高点智慧海。万寿山北坡的垂直轴线位于万寿山北坡正中,始于智慧海,经过须弥灵境、三孔桥、终于北宫门。万寿山以南的东西轴线始于邀月门,终于石丈亭,以长廊为标志性建筑,将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分散的小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万寿山以北的东西轴线将后溪河两岸若干清幽的小景点串联起来,显示出景点明暗、收放、进退、高低的变化。
四条次轴线分别位于万寿山南北中轴线的东西两翼,左右对称,南北对称。前山的东翼轴线自下而上是介寿堂和转轮藏,西翼轴线自下而上是清华轩和宝云阁。后山的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则是另外两条轴线。
此外,在两条次轴线之外侧,还有一些景点随山势而排列,东面排列着写秋轩、重翠亭、千峰彩翠、无尽意轩、意迟云在、养云轩、福荫轩、含新亭、荟亭等建筑,西面排列着邵窝殿、云松巢、山色湖光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贵寿无极等建筑。
2.4 儒、释、道的结合
颐和园集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命名上,皇家园林讲究“先宫后苑”,进入皇家园林,首先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宫廷区,然后才是园林区,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提醒皇帝即便身处园林,也不要忘记自己皇帝的职责,更不要怠慢国事。宫廷区的正殿取名为“仁寿殿”,更是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取义“知者乐,仁者寿”。昆明湖东岸的文昌阁是为供奉文昌帝君而建,文昌帝君是儒生们科举考试信奉的文神。释家文化主要集中在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智慧海、四大部洲等,这里既是皇帝和皇太后礼佛之处,也凸显了清王朝重视佛教,“以佛治心”的执政理念。南湖岛上的广润灵雨祠内供奉着西海龙王广润,是皇帝们祈雨的地方,万寿山东侧有“紫气东来”城关,其关名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表现。
2.5 借景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周边风景秀丽。颐和园的东面是圆明园和畅春园,西面是玉泉山、静明园,玉泉山以西则是连绵的西山,北面是红山口,南面是大片的水田、村舍。颐和园除了在万寿山北、昆明湖东岸建有围墙之外,南面和西面均无围墙,颐和园同周边的美景连为一体,周边的景物自然融为颐和园的一部分,这就是造园艺术中的借景手法。最突出的实例是玉泉山上的玉峰塔,站在昆明湖东岸向西眺望,玉峰塔清晰地矗立在眼前,仿佛玉峰塔就建在颐和园内。
2.6 象征寓意
颐和园广泛地应用象征手法来营建园中的美景。修整成蝙蝠形状的万寿山与寿桃形状的昆明湖寓意“福山寿海”,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与供奉关羽的宿云檐东西对应寓意“文武辅弼”,南湖岛上的龙王庙与凤凰墩上的凤凰楼南北相望寓意“龙凤呈祥”,众多佛教建筑寓意“佛法无边”,“一池三山”的布局寓意“人间仙境”,耕织图一派田园分光寓意帝王重视农桑,石舫寓意大清江山坚若磐石,买卖街象征四海升平。
3 结 论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造园手法既汇集了中轴对称、仿景、借景、象征等园林艺术,又将儒、释、道等文化融入园林建筑,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旅游局导游资格考评委员会.北京主要景点[M].3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69-93.
[2] 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
[3] 赵寰熹.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城市遗产游憩地“多点状”空间模式研究——以北京清代八旗粮仓的保护和利用为例[J].中国市场,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