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和提升路径分析
2014-04-29聂凯
聂凯
摘要: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体现在内容上的广延性、层次上的二元性、功能上的协同性和发展上的动态性;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暴露出教学思想错位、教学课程设置越位、教学评价标准缺位和教学指导失位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教学课程升级,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等应该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1-02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实行学分制理应成为高校的一种选择。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的地方,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及其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提升途径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亦称学时制,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规定,统一标准与管理,以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对应的教学时数来安排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学年制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人才规格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业后缺乏适应性、创造性与竞争力[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学分制作为一种反叛、代替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通过克服学年制的缺陷、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先在西方高校出现并得以完善的。[2]其雏形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而后19世纪末在美国大部分高校推广过程中吸收了英国特色的导师制,可以说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3]
学分制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在弹性学年内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的学分总数,进而指导和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学分制包括三个核心组成模块: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培养模式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变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特点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4]由此可见,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学年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理解为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与学年制培养模式相比,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延性
学年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比较单一,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延伸到其他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质表现层面上,不再只是某一方面特征表现或品质要求的简单表述,而是多重素质的集合总称。这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较以往体现出较大的延伸。
2.层次上的二元性
基于学年制培养模式体现出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注重发展学生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成为了该教学培养模式下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在学分制语境下不仅有基本素质构成,例如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作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较低层次标准,也有事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殊素质构成,例如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考量,层次明显,在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素质的培养。
3.功能上的协同性
学分制背景下,综合素质构成中的各单项表现指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功能上的协同性。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为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践创新素质的养成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发展。各项素质指标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能够优化和整合这些力量,更好地实現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发展上的动态性
在学年制单一、固定和呆板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变动是极其有限的,发展上表现出相对的静止性,知识技能素质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很难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考察体系之中去的,而学分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构成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更高、更宽和更综合的要求,新的素质指标将不断被纳入到构成中来,具有发展上的动态性。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若干问题
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新形势下,尤其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也越来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思想错位
教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5]学分制背景下,一些高校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远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思想错位,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是口号多、行动少。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状况却不令人乐观,其在心理和道德认知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其实践创新素质亦是相当缺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了幻影。
2.教学课程设置越位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是核心,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教学课程设置越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学校通过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编来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往往设置权重较大的理论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一些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相比,很多不考研、不考公务员、不考编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诉求就无情地被忽视了,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也被强行剥夺了。在这种越位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素质未能引起高校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空有理论,实际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素质和能力太差,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和机会。
3.教学评价标准缺位
此处的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内容将直接引起大学生对于相关素质模块的关注,因而健全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学业标准几乎被视为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素质,例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的评价标准或缺或无,未能建立起科学、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尽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有很多,但实际的运用却着实有限。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注重提升知识技能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成绩貌似提高了,但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4.教学指导失位
教学指导的主体主要是指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中国情境中由于高等教育传统的缺失与中断,本科生导师制遭遇更呈形式化,甚至远离了牛津传统导师制的本质。[6]在经济效率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上升,教育更加批量化,而本科生导师的数量增长有限,导师制师生比过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是几十个学生,因而其指导只能流于形式了。另一方面,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了对科研的考核,导师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应有的教学指导。两种情形的双向作用下导师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指导极其有限,因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较以往而言改变甚微,综合素质有质的提升也就不现实了。
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
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理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中出现的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纠正,可以完善学分制的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可归结为四点:
1.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在现行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只有教学思想回轨到正确的位置,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种子才能真正有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学分制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回轨,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发展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的培育和提升,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2.教学课程优化,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
学分制中现存的课程结构亟待优化,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亟待构建。教学课程优化,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7]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教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名存实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分制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远远是不够的,更要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设定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比例,着实扩大大学生实际自主选择空间,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而且还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标准缺位使得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学分制背景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是必要的,构建综合、全面、立体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客观、有效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包括体、智、德、绩和能等在内的学生评价内容,科学评判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全面化、实质化方向升级,大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向综合化迈进。
4.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教学指导的失位,这一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在增加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缩小导师制师生比例,使导师的教学指导加强,指导发挥到实处;另外,要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纳入到考核之中,合理考核导师的科研情况,让导师更加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端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动机,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甫,杨艳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00.
[2]姚利明.再論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
[3]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6):8.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
[5]潘玉驹.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99.
[6]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和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8.
[7]张书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分析[J].理论观察,2012,(3):151.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