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4-04-29李宏民张国云陈旺彬
李宏民?张国云?陈旺彬
摘要:以湖南理工学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创新基地的课程新体系,并讨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方案。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2-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内各高校都在围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许多较突出的成绩。[1]通过强有力的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手段改革和创新性实验室建设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大学生电子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然而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实践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开拓视野的平台,但就整体而言尚存在结构体系上的不足。部分特长突出的学生得到了能力拓展锻炼,但就全体学生而言能力拓展延伸还有待加强;实验室功能的梯度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建设亟待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有待形成开放有序、注重实践、推进创新、突出特色的稳定高效的运行模式。综上所述,研究和探索基于示范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块建设方案
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运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电路设计、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电子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模块建设方案如下:
1.见习实习模块
电子工艺实习在校內实习基地进行。生产见习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企业生产现场或研发部门中进行。
2.实验实训模块
独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基地等场所实施;工程训练以校外企业现场实践为主。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网络工程(或嵌入式系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或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工程训练内容将以企业项目、横(纵)向课题等形式完成。
3.论文设计模块
毕业设计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主要过程控制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审查和毕业答辩。
4.学科考赛模块
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可以根据获奖等级获得相应学分。比如,校级奖:奖励1~2学分;省级奖:奖励3~5学分;国家级奖:奖励6~9学分;国际级奖:奖励10学分。
5.科技创新模块
参与创新科研项目的学生,根据创新科研项目级别获得相应学分,校级1~2学分,省级3~5学分,国家级6~9学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按发表的期刊级别分别给予学分奖励,省级期刊2~4学分,国家级期刊5~7学分,国际级刊物8~10学分;参与教师项目或横向课题研究的学生,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科研情况给予1~5学分;主持学术报告讲座活动和参与各级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由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学分。
6.社会实践模块
由辅导员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及表现给予相应学分。
7.职业技能模块
参加计算机类等级考试和外语类等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分别获得2~4学分;对于取得其他各类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得相应学分,累积不超过6学分。
8.其他活动模块
参与团体活动和体育艺术活动的学生,由学工部根据活动级别及获奖等级奖励相应学分。
二、探索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基地实践模式改革的目标是立足素质教育,以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个性发展,结合传帮带的形式,采用以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基地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将电子信息类的多个专业视为一个整体,设置相同基础下可以灵活调整的多个专业方向;结合教师特长、校企合作优势及项目需要,实施校企互动的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按照知识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形成多个小组群,基于小组群构建组合式课程体系;通过个别调查与日常观测掌握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学科竞赛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采用适当方法检验与评价上述教学体系的成效。
2.创新基地团队建设的研究
团队建设是提高团队水平的前提。团队中应具有在硬件、软件、FPGA、ARM、DSP和自控等方面各有专长的教师成员。针对不同的课题,每个方向由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专门研究小组,各小组之间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研究小组内部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使得专业结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梯队。在梯队建设中,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团队的水平。如拟举行专题学习比赛、专题制作与设计比赛和电子设计技能竞赛,从中及时发现人才,补充新成员;各小组成员实行优胜劣汰制,累计二次以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将淘汰小组中的部分成员,被淘汰的学员若要求重新进入创新基地学习,须严格按照新队员入选的要求执行。
3.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基地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过去采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少量自学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与项目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手。本项目的研究,拟寻求解决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通过从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的前期准备、项目选取、项目具体实施、项目评价等几方面努力,彻底解决创新基地培训模式的瓶颈问题,使更多的学生能适应开放式、多层次的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从中获益。
4.创新基地长效机制的研究
长效机制是创新基地发展、壮大的保证。拟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技术积累,做好传承工作;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在校专才专题讲座、校友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开拓视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采取校企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保持创新基地“产学研”长效运行机制。
三、校企合作培養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知识与工程素质协调发展,课程机构合理设置,科学地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既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又能提升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校企联动,[2]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平台。“一体两翼”实践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一体”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两翼为工程应用实践平台与应用创新实践平台。[3]
四、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通过系统性研究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探索、建立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四化三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4]
1.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
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运行效率,构建大电类融通性实践教学中心的重要举措。在全面考虑平台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功能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由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及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的多功能、开放性大平台模式。
2.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以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为特点的塔式结构实践项目体系,逐步形成不同的实验课程模块,依据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层次递进关系进一步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实践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开放式运作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建立一个形式相对宽松、机制严格紧凑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改“被动式塑造学生的能力体系”为“主动式自主建构个性化的能力体系”,从而解决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的问题。实践教学开放化建设平台的模式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推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孵化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利条件,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非均衡自主延伸拓展,是实现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五、结论
高校实践性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培养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的使命。本文旨在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并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文中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程望斌,李宏民,邹丹,等.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3,26(1):84-87.
[2]王依群.浅析校企合作培养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J].管理观察,2010,(32):108-109.
[3]谭伟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12-114.
[4]程望斌,李宏民,陈松.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6):14.
[5]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13-14,23.
注:李宏民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