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极度评价构式“最美+X”的考察与解析

2014-04-29刘丹陈一

北方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最美构式

刘丹 陈一

[摘 要]“最美+X”是表示正面极度评价义的新兴构式,其产生、流行以一定的社会心理和语言动态发展为客观基础,也有表达说话人认识、评价的主观性动因。该构式的生成机制是距离象似动因下的概念黏合化;“最美”固化倾向明显,其作用和意义趋向于区别词。“最美+X”作为新兴命名性构式,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新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观念。

[关键词]“最美+X” 构式;概念黏合;固化;命名性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4-0050-04

The Study and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xpressing Extreme-evaluation “Zui mei(最美)+X”

LIU Dan

(Faculty of Arts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The New Construction “Zuimei(最美)+X” Expresses Positive Extreme-evaluation, The Objective Basis of Generating and Prevalenting of “Zui mei(最美)+X” are Community Psychology an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 Subjective Motives is the Expressing of the Speakers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ncept–bonding.“Zuimei” Has Gradually Solidified into a Attributive Word. The New Naming-construction “Zui mei(最美)+X” reflects a new aesthetic standards, the new concept of moral judgment of the People in today's society.

Key words:“Zui mei(最美)+X” Construction; Concept–bonding; Solidify; Naming

[收稿日期]2014-07-10

一、引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最美+X”组合形式大量出现在各类媒体并被广泛使用。我们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最美”(截至2014年6月10日),得到相关结果10亿个,可见“最美”使用频率之高。

在现代汉语中,“最美”作为状中短语一般作修饰限定性成分,其常规分布是“最美的+X”偏正结构,即“最美”和“X”之间一般要求结构助词“的”(或者“之”)标识其定中结构关系。相对于“最美的+X”,“最美+X”是个非常规、有标记的表达形式。从形式上看,“最美+X”是偏正结构中隐去结构助词“的”,其被启用之初X多是表人的名词性成分,且多由引号标引并后接于“被称为、被评为、被誉为”来表达命名性内容。

这里举出部分文章标题中的用例:(原例(4)删除):

(1)“最美妈妈”吴菊萍 用爱托起生命(人民网2011年9月9日)

(2)“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康复治疗效果良好。

(3)杭州“最美司机”: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

(4)一群手持鲜花的军人拥上前去,把诚挚的问候送给“最美警卫战士”。

(5)女子为乞丐买秋衣,被称“最美红衣大姐”

(6)高铁成被誉为“最美警卫战士”。

(7)城东区隆重表彰十名道德模范苗秀英获评“最美妈妈”。

随着“最美+X”的广泛流行,X也逐渐由表人的名词扩展到各种类型的语言形式:

(8)“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期)

(9)“最美乡村”的审美失落。(《美术观察》2013年第3期)

(10)《中国丽人》打造2013中国“最美”跨年夜。(《当代电视》2013年第1期)

(11)武汉市9月评选出的“江城十大最美社区”,将直接入围首届荆楚最美社区推选首轮海选。(《楚天都市报》2012年11月3日)

(12)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活中的故事:“最美绽放”(新华网2012年5月18日)

面对这一具有强大能产性和旺盛生命力的构式,我们要思考的是,“最美+X”这一能产构式产生的社会背景、流行的动因是什么;该构式产生的理据和生成机制是什么;该构式具有怎样的语义内容和句法功能。另外,我们也扩展思考“最美”的固化倾向、功能游移及汉语中的命名性构式。

二、产生、流行的背景

1.社会心理基础

自2011年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事件以来,“最美女教师”、“最美战士”、“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一系列“最美人物”成为了公众称赞、媒体宣传的正面典型,“最美事迹”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涌现。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时期,道德的崇高性与现实价值被世俗生活所僭越,遭遇了道德价值层面的剧烈动荡与重构,“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托举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诠释着值得推崇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良知,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彰显了道德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自我认同。“最美”成为了新闻媒体报道中的热词,这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的一种企盼,对道德良知回归的一种期许。。

当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载体,一方面网络媒体要及时、有效、简洁地报道、传播各种新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传播、表达自我主张的平台。“最美+X”作为一个简洁、明了的表示评价意义的构式,不仅能明确、直接地表明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也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主流文化对“审丑”的摒弃,对“审美”的追求。

2、语言自身潜力的挖掘

“最美+X”构式的流行,除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外,还有语言自身发展的原因。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Hopper等功能主义者强调:“用法先于语法,语法是动态的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1](pp.139-157),汉语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是语言在不停地进行系统重组过程中的任意一个截取点,有着被赋予新的功能和语义的可能,这是语言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规律。随着当代语文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各种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汉语中很多旧有的语言形式有了语义、功能的重构,又有一些新的表达形式出现来表达特定语义内容、满足说话人某种语用动机,这些都体现着语言的动态发展。“最美+X”作为一潜在的语言形式被挖掘出来并被广泛使用,正是语言自身动态发展的结果。

三、语义与句法功能

1、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释“美”主要义项为:□形美丽;好看[2](pp.883、1741)。“美”多用来表示人的外在如相貌的美丽,后来也指人心灵的美好。“美”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语义泛化,其语义内容扩展路线大致为“外在美→外在美+内在美→内在美”。“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被注释为:副①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者事物②指(在同类事物中)居首位的;没有能比得上的[2]。“最”表示极限义。

现代汉语中,“最美”具有极高程度意义,经常指人或事物在同类中外表最好看,而被高频使用的构式“最美+X”中的“最美”被赋予了种种特殊的内涵,更多表现为人在特定事件中表现出好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而展现出的“美”,所以,“最美+X”的语义特征解读要受制于特定事件、背景;“最美+X”的X多是表示某人性别、职业、身份、穿着特征等的名词性成分,其指称义更加模糊,更表示一种区别义来突出评价对象的某种特征。

“最美+X”是表达说话人主观认识、评价的主观性构式,所表达的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认同义和极度评价义。与以往客观的“美丽”或官方的“荣誉称号”相比,“最美”被赋予更多主观性和平民性色彩,可以理解为任何个人眼中或心中的“最美”,这种主观性最主要体现在“美”标准的主观性,“最美”评价的发生意味着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在职业操守、道德行为、角色意识等方面有着最大程度的心理认同。除认识主观化,“最美+X”也体现着说话人的赞同、赞美之情,多用于表示评议、感叹的主观句类。

构式凸显、强调认识主观性是“最美+X”得以扩散并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汉语中表达评价的构式有很多,而表示这种极度评价的构式的不很发达孕育着新的相关表达形式产生的可能,“最美+X”的产生则体现了语言对自身缺位的补偿和修复。

2.句法功能

从整体上看,“最美+X”具有体词性功能,能自由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各种句法成分。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相对于常规分布“最美的+X”,“最美+X”整体的指称性功能加强,显豁的指称功能使其几乎摆脱了“最美的+X”所体现出的那种临时状态,“最美+X”词的特征和功能更加突显和稳固。值得注意的是,“最美+X”经常与N专构成同位短语“最美+X+N专”,例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这里X是类属名词,后带N专,意在说明在X类中,N专所指是最具有“最美”特质的。

四、生成机制——距离象似原则驱动下的“概念黏合化”

“最美+NP”作为一个非常规、有标记的表达形式,能够广泛流行并被接受,是有深刻的认知理据的。Seilor主张将名词短语中的各种修饰、限定成分都视为限定语,中心语则视为受限语,同时将限定语在名词短语中的作用分为两个类型,即确定指称(确定指称的对象,主要作用于中心语概念的外延,不会或较少对中心语概念的内涵有影响)和刻画概念(增加概念的内容,要作用于概念的内涵)(见图1)[3](pp.301-328)。Seilor认为,限定作用实际上是个连续统,其两端分别是“确定指称”和“刻画概念”。各种类别的限定词就分布在这个连续统的不同位置上。在此观点基础上,Seilor提出了具有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普遍有效性的限定作用的序列:

图1

根据以上序列,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张敏提出了汉语的限定序列[4](p.265),如图2:

图2

(定语的恒定性:与中心语事物联系的稳定、内在的程度;定语的客观性:性状与事物的联系在多大程度上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转移。)

Haiman将距离象似动因表述为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即语言结构平行于概念结构[5](pp.781-819)。Givón称之为“相邻原则”,定义为“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接近的实体在语码的层面也放得更近[6](p.914)。通俗地讲,它指的是元素之间的表层形式连接越紧密,其意义联系往往也越紧密,因而形式关系是意义关系的临摹。”

“最美的+X”与“最美+X”中的“最美”根本上的差异是两者表达概念上的差异。“最美+X”中的“最美”刻画概念的意味更明显,具有更深刻的恒定性,更能反映事物稳定的内在的本质,与中心语事物联系的稳定程度更高。“最美+X”中“最美”紧邻中心语X,两者之间不再能插入其他的限定性成分,“美”具有特殊内涵,“最美”的评价标准被更新,“最美”多是用来评价人的内在、品质,相对于外在的穿着、打扮,内在的内容更接近人或者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这种“美”在说话人头脑中与被评价人之间的概念距离更近。人们认为对“最美”与X之间联系的判断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规约性,人们心中对这种“最美”有更加明确的认定标准。

构式“最美+X”是在“最美”与X更为紧密的联系的基础上,在距离象似动因促动下发生了黏合化,这种黏合化的根源在于“最美”刻画概念的语义内涵的变化。我们将这种机制称为“概念黏合化”。

另外,人们对指称对象高度明确的强烈要求,也促动了这一黏合化的过程。我们以“最美女教师张莉丽”为例进行说明。要指称这个特定的对象,即有着特定事件背景的“女教师”张丽莉,仅用“女教师”这样的指称形式过于宽泛,不能凸显其个体性特征。所以,我们需要寻求更具特定内涵的指称形式“最美女教师”。“最美”成为了X的内涵限定成分。“最美”和“女教师”二者的外延均有缩小,将“最美”和“女教师”锚定在一个特殊的个体或类别上,黏合在一起重新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指称形式即“最美+X”。新的黏合形式中,X是核心成分,“最美”保证了其内涵语义不至于偏离事件内容,“最美”凸显了X在一个关涉事件中表现突出、品质优秀,人们通过“最美+X”这个指称形式能够激活X的优秀道德品质及相关表现。

五、“最美”——黏合塑造出的区别词

以上我们谈到了“最美+X”是一个在距离象似原则促动下发生概念黏合而成的一个表示主观认识和评价的新兴构式。基于构式成分之间、成分与整体之间的互动的认识,我们认为“最美”语义发生泛化、虚化,已固化为一个区别词。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的所有特点都可以从整体上由其意义特点推导出来,最重要的动因是其位于限定序列的最右端,即作定语是一般用于刻画概念,表示属性。陆丙甫从认知功能角度概括出来的汉语多项定语的两条相关的顺序原则,即“越是反映事物稳定的内在本质的定语越靠近核心”和“外延性定语在外层,内涵性定语在内层”[7](pp.92-96)。

常规分布中的“最”语义上是表示“极、无比的”,“最”在语义上有序列意味,经常表示某一比较范围内的极高程度,形式上的表现是其常与表某一范围的名词性成分共现,如“世界上”、“全班”、“我们单位”等。而“最美+X”中的“最”含序列意味的标量作用弱化,其作用更在于凸显极高属性义了。我们认为,“最”语义虚化为最高极限义的标记,因为其处于程度量级顶端,容易独立出来。甚至可以说,这些黏合形式里的“最”,是类形容词性前缀,作用在于标示极限程度义。“最美+X”中的“最美”有非自足性,在不同的组合中,这种“极高程度的美”有多种语义解读,可以说“最美”语义发生泛化,“最美”由指思想品质、道德操守、人文关怀之美,类化为更宽泛意义上的美,但在这种看似泛化的语义中,最高层次上,有极高程度义在统领这些“美”,实则是一种虚化。所以,我们认为,“最美”语义发生一定程度的虚化,用来标识一种人们对X的极高评价义。

从结构的稳固性和整体性来看,“最美”中间既不能随意插入别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拆开,而且其后接名词性成分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通常是表示一个人职业、外形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对“最美”的固化有一定促进作用。“最美”在音节上符合双音节化趋势,读起来音律整齐、有力。

总之,我们认为,“最美”已发生固化,其意义和作用更趋向一个区别词。

六、评价到命名——命名性构式

哈特曼等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定义“命名(naming)”为“寻找一个合适的语言符号(语音序列或词),用以指一个新的物质实体或抽象概念,方法通常是利用具有近似意义的词,或用词义隐申或隐喻。”[8](p.226)可以看到,命名是关于运用、创造语言符号单位的活动。汉语中新词新句的出现,往往是出于命名的需要。

汉语中“模范+X”、“优秀+X”、“先进+X”如“模范党员”、“优秀教师”、“先进集体”都是命名性表达,与“模范的党员”、“优秀的教师”、“先进的集体”不同,后者可以是个人的、临时的评价语言,而前者则是表示命名或荣誉称号。与“最美的+X”相对比,“最美+X”的意义不仅仅是“极性、指称”,还可表达一种命名意义,是一种“命名性构式”。“最美的+X”定中短语一般是个人的描述、评价性语言言;“最美+X”是表示说话人认识、评价的主观性构式,它表达的是一种极度意义,“最美”被赋予以道德的性质属性。

命名表达一般要求被评价对象具有符合公认性的条件、资质,随着中国媒体人物报道“平民化”倾向的日益凸显,一些评价、命名对象的资质认定更加个人化,评判标准的公认性逐渐弱化,个人或小集体对“最美+X”这种命名性构式的使用更加频繁,人们也不再把高尚行为刻板地标示为“优秀+X”、“模范+X”,而是用带有时代特征的“美”的标准来褒扬,这看似属于语言运用中的“僭越”行为,实则体现了当今人们新的审美标准、新的道德评判观念。

[参 考 文 献]

[1]Paul Hopper. Emergent Grammar[J].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3: 198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Seilor, Hansjakob, Determination:A functional dimension for interlanguage comparison.In Seilor(ed.), 1978.

[4]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Haiman, John.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Language59.

[6]Givón, T. 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2).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

[7]陆丙甫.核心推导语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R.R.K.哈特曼,F.C.斯托克编.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刘丹: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陈 默]

猜你喜欢

最美构式
能把分内之事做好就是“最美”
从龙口到李沧:一座城市的“最美”标签
“最美”渐成风尚“崇高”触手可及
播撒万颗“最美”种子德润万千江苏家庭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谈亚文:用镜头留住“最美”的瞬间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认知构式语法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